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原创 品论 查看内容

白马银枪赵子龙

2015-9-11 19:35|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848| 评论: 0

摘要:   看过《三国演义》,对赵云都有很深的印象。小说写到赵云的地方不少,重点写他的回目就有“单骑救主”(41回)、“智取桂阳”(52回)、“截江夺阿斗”(61回)、“力斩五将”(92回)四回。其中前三回都与初期的荆州之争 ...
  看过《三国演义》,对赵云都有很深的印象。小说写到赵云的地方不少,重点写他的回目就有“单骑救主”(41回)、“智取桂阳”(52回)、“截江夺阿斗”(61回)、“力斩五将”(92回)四回。其中前三回都与初期的荆州之争相关,并都有一定的史实依据;写他年已七旬时随孔明北伐,在凤鸣山连斩五将,则史无所据,纯属小说家艺术创造。不过,《三国演义》写赵云,总体上是比较真实的,与历史上的赵云基本相符。
  历史上的赵云,给人印象最深的主要不在勇力方面,而是他的胆识、人品。作为一员武将,赵云无疑是第一流的,但他不像众多三国战将那样主要以武勇扬名,他表现为有勇有谋,处事缜密,见识不凡,人品高洁,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物。就他的德才来说,蜀汉其他将领可以说没有哪个能跟他相匹。人们历来对赵云也没有什么争议,一致推崇他的美德,这在三国人物中也是少见的。蜀汉方面包括刘、关、张以及诸葛亮在内,历来的评价并不一致,至少在某些方面有争议;而赵云,则没有这种现象。历史上的赵云确实有不少令人敬佩之处。
择贤而事 恪尽职守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载,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石家庄市之北的真定)人。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赵云由郡人推举,率领一小队地方武装投入公孙瓒麾下。公孙瓒当时为幽州刺史,是北方一大割据势力,初时很有名声,也很强盛。赵云就是在公孙瓒外遇见刘备的。刘备与辽西这个公孙瓒曾一起师事名儒卢植,刘备起事后常常不如意,最初投靠的就是公孙瓒。
  赵云与刘备在公孙瓒处相遇,两人一见如故,十分相投,从此结下深交。公孙瓒得势后骄傲起来,记过忘善,妒贤忌能。赵云看到公孙瓒是个不能共图大事的人,就借口兄长去世需回去奔丧,归家静观事局变化。后来公孙瓒被袁绍消灭,刘备转辗徐州及曹操处,又往依袁绍。袁绍的大本营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位于今石家庄之南。赵云听说刘备在哪里,就赶到邺城见刘备,从此留在刘备身边,一心追随刘备。其时为公元200年袁、曹官渡之战时。
  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是袁绍,河北又是袁绍的根据地。赵云在家乡多年,一直没有去投奔袁绍,也没有去投奔曹操等人,而归随了当时处于最危难之际的刘备(刘备当时一兵一卒没有,关羽、张飞又失散尚未相聚),足见赵云在识人上是很有眼光的。古时有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说法,赵云归随刘备就很有这样的味道。当时刘备十分高兴,史载“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十分亲密。原先刘备只有与关羽、张飞二人“寝则同床”,可见刘备当时与赵云亲近的程度。早期追随刘备的麋竺、简雍、孙乾等都没有这样的记载。
  当时军阀混战,不少人朝秦暮楚,哪边势力强就往哪边倒,赵云在择主上是有他的原则的。公孙瓒起初名声较好,赵云投奔他的时候,公孙瓒问赵云:听说河北人都愿意归顺袁绍,你为什么独独要离弃他?赵去说:如今天下大乱,结局难料,而老百姓有倒悬之危,家乡人关注的是从仁政所在,不是为瞧不起袁绍对你怀有别的私心。可见赵云择主是同天下安危联系在一起的,目的是希望找到个明主出来平定天下,为老百姓解除苦难。他追随刘备,就因为他感到刘备在这方面合乎自己的理想,不是只想谋个一官半职。事实上,赵云归随刘备后,只是当刘备的“主骑”,类似卫队长一类的角色,不属于朝廷的正式官员。
  公元201年,刘备到荆州依附刘表时,赵云随同,仍是负责警卫方面的工作。到公元208年秋曹操南取荆州,刘备在当阳长坂(今荆门市从团林至十里铺一带的长坂岗)被曹操追上,大败溃散,弃妻南走,赵云于乱军之中出生入死,“身抱弱子”,并“保护甘夫人”,即弱子刘禅(时一岁多)之母,“皆得免难”,这是赵云份内的责任。《三国演义》据此写出“赵子龙单骑救主”的精彩篇章,不免夸张,但赵云不顾个人安危力保甘夫人母子安全这种恪尽职守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公元212年的“截江夺阿斗”,也充分表现出赵云恪尽职守的品格。此前,孙权为结好刘备,共同对付曹操,于公元210年把其妹妹嫁给刘备。孙夫人好武骄纵,带来的一批东吴吏兵依仗孙夫人是孙权之妹,骄横不法,连刘备也无可奈何。刘备深知赵云为人持重严瑾,必能整治这帮人,特任命他执掌“内事”,就是管理内部事务,东吴吏兵果然不敢再肆无忌惮。刘备西入益州,又让赵云留下来任留营司马。当孙权派船前来接孙夫人归吴时,孙夫人悄悄将阿斗一起带走,被赵云与张飞勒兵截江,夺了回来。作为赵云来说,这也是他应尽之责。如果不是赵云这样细心谨慎,尽职尽责,很可能阿斗被孙夫人带走了。
处事谨慎 思虑周全
  赵云处事谨慎,考虑问题周全,在对待赵范献嫂一事上,面对绝色佳丽而不为所动,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职责、任务,尤为令人肃然起敬。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周瑜、刘备追击曹操至南郡,合力围攻江陵不下,刘备便乘机南取荆州的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当时赵云领兵攻取桂阳(今湖南郴县),桂阳太守赵范被迫投降,生出一条美人计,硬要把他的寡嫂樊氏嫁给赵云。史载樊氏“有国色”,是个极漂亮的女人。赵云极力推辞,坚决拒绝。当时军中有人劝赵云答应这门亲事,娶下樊氏。赵云说:赵范是被迫投降,“心未可测”,天下女子不少,何必在这个时候去定这种亲事。赵范果然并非真降,献嫂另有图谋。“美人计”落空,便撒腿逃跑了。事实证明赵云的处置是正确的,既保有了桂阳,又免受了牵累。
  关于这件事,《三国演义》的描写绘声绘色,并写事后孔明对赵云说:“此亦美事,公何如此?”赵云回答了三条理由:一是娶同姓寡嫂怕“惹人唾骂”;二是“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三是“赵范初降,其心难测。”这三条理由,只有第三条才是符合历史的,才是赵云辞婚的真正原因。前两条都是作者强加给赵云的。
  实际上,在汉末三国时代,社会观念并非如小说作者那样道学,寡妇改嫁是常有的事,娶同姓寡嫂寡媳者大有人在。刘备入蜀后,因孙夫人还吴续娶的吴懿之妹,原是益州旧主刘焉之子刘瑁之妻,刘瑁死后寡居,成了刘备的吴夫人,后为吴皇后。论姓氏,同姓刘,论辈份,刘备与刘瑁是同辈。孙权的徐夫人,原是其父孙坚亲妹的孙女儿,也即孙权的表侄女,起初嫁给同郡的陆尚,陆尚早死,孙权把她娶了过来,不怕别人笑话,只是近亲结婚,按现代科学是不合适的。再有,袁曹官渡之战后,曹丕乘乱纳的甄氏,本是袁绍的媳妇,也是个寡妇。曹操对此也表赞同,称“真吾媳妇也”。三个皇帝带头娶了三个寡妇,赵云娶个寡妇本算不了什么,不存在樊氏失节不失节的问题,关键是赵范不是出于真心。《三国演义》强加给赵云的前两条理由,既不符合赵云的本意,又有损赵云的形象,实在是败笔。
  《三国演义》第39回“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写孔明初出茅庐用计大败夏侯忄享和于禁,写张飞杀了夏侯兰,这都是小说家虚构笔法,那时孔明还没有出山,打夏侯忄享是刘备的事,而夏侯兰则是被赵云生擒的。那个夏侯兰与赵云是“总角之交”,从小相识,赵云禀过刘备,免了夏侯兰一死,但没有放在自己手下使用,而是举荐他做了“军正”(军中法官)。因为赵云知道夏侯兰对法律很有研究。赵云这样做,既尽了自幼相识之情,又避免了旁人生疑之嫌,用心很是良苦,亦见其处事谨慎、思虑周祥之处。
大处着眼 秉公直言
  赵云在一些问题上既很细心,又很有原则,能从大处着眼,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那怕得罪刘备也不避嫌隙。
  公元214年刘备攻取成都得到益州后,不少人建议将成都住宅和城外园地桑田分赐有功将士,独赵云表示反对。他说:从前霍去病因为匈奴未灭,不考虑自己的家,现在国贼曹操尚在,比匈奴有过之而无不及,怎么可以贪求起安逸来?须待天下都定,各返桑梓,归耕本土,乃才合适。况且益州人民初罹兵革之难,饱受苦痛,应该把田宅全部归还他们,使他们安居乐业,然后再向他们征取役赋,这才会使老百姓心悦诚服。赵云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他这种从大处着眼的亮堂心理,跟那些以功臣自居认为老子出生入死打下江山享受享受有何不可者,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
  赵云这个意见无疑对安定益州有利,刘备当即加以采纳。但在伐吴问题上,赵云提出谏阻后非胆没有被采纳,而且受到了冷落。
  关羽失荆州后,刘备一即帝位就要大兴倾国之兵东下伐吴,夺回荆州,同时为关羽报仇。史载群臣多谏,但具体讲了哪些话缺乏记载,语焉不详,只有赵云的话完整保留了下来。当时赵云向刘备苦谏道:“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如先灭了魏,孙权自然会归服。现在曹操虽死,曹丕则己篡汉自立,这正是顺应人心图取关中的时候,应当占据黄河、渭水上流险要之地以讨凶逆,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义士一定会起来响应,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将魏放在一边而跟东吴交战,如果一交战,不会马上解决,只会对曹魏有利。”赵云这番分析十分中肯、十分深刻,直截了当批评刘备战略目标不当,话是很重的,这要有胆气。从这段话里,可看出赵云也不是反对夺回荆州,只是个时机问题。他说先灭魏,孙权自会归服,就包含有这个意思。但刘备当时只想到荆州对于实现隆中决策的重要性,再加上年岁已高,时不待我,有一种紧迫感,所以执意要伐吴,赵云的话没有起到作用,相反,倒使刘备对赵云生出疑心,有所戒备。伐吴这样重大的战事,刘备竟没让赵云参加,把他留在了江州。其实,赵云对刘备一直耿耿忠诚,他敢于直谏,实际正是忠心为国、期望刘备一统天下的表现。当刘备伐吴失利的消息传来,赵云迅即率兵赶来救援,及到永安,吴兵已退,刘备已安身无恙,赵云才落下心来。
  刘备对赵云,一向原是很信任的,十分赏识他的忠心和胆大心细的作为。长坂坡落败时,众人失散,赵云因救护阿斗母子,未及与刘备会聚,有人向刘备报告说:赵云向北投奔曹操去了。刘备不信,坚定地说:“子龙不会弃我走的。”平定汉中时,赵云配合黄忠劫取曹操军粮,陷入敌阵,曹兵大举进攻,而赵云当时只带了数十骑,情况危急,赵云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优兵,回头退走,赵云营中擂鼓震天,向曹军弓弩齐发,曹军以为伏兵杀来,大为惊骇,自相践踏,掉进汉水中死了不少。次日一早,刘备到赵云营寨四下一察看,不禁称赞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军中于是传为美谈,给赵云起了个虎威将军的绰号。
  赵云的才识不凡,按理是可以担当大任的,但刘备没有充分发挥他的作用。起初只是个“主骑”,长坂之战后升为牙门将军,入川时平定郡县有功,也只是个翊军将军。翊是辅助之意,翊军将军并非主将名号。刘备称帝时,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封为前、后、左、右将军,而赵云未晋升,跟他们不属同列。到刘禅即帝位那年,赵云才被封为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亭侯是侯中地位最小的。陈寿作《三国志》,将赵云写在四人之后,定名为《关张马黄赵传》。《三国演义》可能就是据此把他们五人称为刘备手下的“五虎将”的,并将赵云提到马超之前,这是合乎赵云的实际的。有的论者认为赵云未能与关张马黄同列,是因为他只是马军卫队长出身,是讲究门阀、论资排辈的意识抑屈了人才,这有一定道理。恐怕主要还是个识人不够的问题,与未能让其担当重任有关。比如让赵云与关羽一起守荆州,赵云的作用会更好发挥。如果这样,荆州很可能不会失掉。
  在对赵云的使用上,诸葛亮也存在一定问题。公元228年春首次北伐时,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让赵云、邓芝率少数兵马由斜谷(今陕西 县西南)佯攻眉城(今西安以西的眉县),虚张声势;而自己率大军进攻祁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北),用马谡为先锋。本来由斜谷入关中路近,眉城就在西安不远处,曹军在这一带的防守较强,而出祁山去甘肃西境,曹军防守较弱。孔明是想攻下甘肃天水一带再折向关中,来个大迂回,出其不意,由陇西直捣长安。魏国以为蜀兵主力在斜谷,主将曹真亲统大军迎截,敌强我弱,赵云、邓芝无法前进。而祁山一路主力,起初虽然连拔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但由于马谡失街亭,影响全局,导致首次北伐失利。赵云、邓芝虽然无功而返,但部队丝毫未受损失。
  赵云于蜀后主建兴七年(公元229年)病故(其生年不详),蜀后主追谥他为顺平侯。关、张、马、黄等身后也都被追谥,赵云的在天之灵才得以他们同列。后主在追谥赵云的诏书中专门提及他幼小时赵云救护之功,阿斗对这点算是没有糊涂。
  陈寿《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的记述很简略,幸赖裴松之的注引录了《(赵)云别传》一书的不少内容,使我们得以对赵云有比较多的了解。从裴松之为《三国志》注引的史料看,魏晋间三国人物单独作传的,除了写曹操的别传《曹瞒传》外,记述较详的恐怕就只有《(赵)云别传》了。这可以看作古人对赵云仰慕的历史佐证。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4-27 00:36 , Processed in 0.16891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