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原创 名家 查看内容

群雄逐鹿话汉中

2015-7-16 15:43|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1049| 评论: 0|原作者: 杨东晨

摘要: 《三国演义》是根据历史事实经过艺术加工而写成的,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构成我国古代四部历史小说名著,集中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因而它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东南亚、日本、朝鲜等 ...
   《三国演义》是根据历史事实经过艺术加工而写成的,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构成我国古代四部历史小说名著,集中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因而它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国也妇孺皆知,其地位和影响远远超过了史书《三国志》。这是文学艺术形象描绘的魅力,也是它具有七分历史事实(这是指整个《三国演义》而言,有的章回虚构多一些,有的又少一些)的感召力使然。
    
    一、形胜之地汉中
    
    汉中地处陕西秦岭南部偏西,南接四川,西临甘肃,东临陕西安康,地处汉江上游。它辖有汉台区、南郑、留坝、城固、勉县、宁强、略阳、佛坪、西乡、洋县、镇巴等1区10县。其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为波状丘陵,南部为汉中盆地,系冲积平原,属亚热带气候。汉江由西向东穿过,褒水由北向南流入汉江。它南控巴蜀,北扼关中,西通甘陇,东通豫鄂,自古就是经济、军事重地,又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汇之区,在陕西历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和光荣的一页。至于汉中、汉水、褒水等地名的形成,历史亦很悠久,又与族名相关。
    
    汉中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开发较早。《尚书·禹贡》云:“华阳黑水惟梁州。”梁州之名因古梁部族的一支迁居于此而得。汉水初名漾水,后因帝尧长子监明(字汉)的汉部族(以其字命名)封迁于此,故改“漾水”为“汉水”。又因监明子刘式(本为姬姓,因居刘地而改姓刘)在此建立部落大汉国(以人身材高大而加大为冠),其族人部分南迁于蜀(广汉、汉源等名均因汉族而得),汉江上游的大汉国地居中央,故又称“汉中”或汉川;黄帝后裔勉部族的一支迁居汉水上游后,又称“汉水”为“沔水”(沔与勉同音),称其居地为勉(今勉县);禹治水时,其族的一支褒人随往,后留居勉人之地,又称居地为褒,水为褒水。可见勉、褒之名均因氏族名而来;舜帝后裔商均族的一支和尧后裔丹朱的一支结合,因居于苍野(今商州)而称苍梧族。他们的一支迁于汉水的中、下游一带,和良人结合(良人因居汉水旁故又称浪人)称“苍浪族”,故“汉水”又有“苍浪水”之称。夏代建立后,汉中的禹之后裔褒国人又称为夏人,且因褒国吞并了附近一些小部落古国,地域较广,所以又称汉水为“夏水”。《尚书·禹贡》所说的“沔”水,《集解》郑玄说的“汉阳西”、“汉水”、“汉嘉县”等,均因汉人古氏族而名,且很古老。三代时汉中为王朝辖区,南郑(今汉台区)城的始设,相传为周厉王时,部分人徒入此地时营筑。周幽王曾伐褒国掳褒姒。春秋的巴、蜀地,战国楚设汉中郡,治所在南郑(今汉台区东),公元前312年秦惠王又置。秦汉为汉中郡,东汉末为张鲁农民政权所在地。汉王刘邦居汉中、张鲁都汉宁和刘备在汉中称王,是汉中三国前地位最为重要的三个阶段。曹操与刘备对汉中地区的争夺,就发生在张鲁农民政权之时。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公西征张普,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将自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入氐;氐人塞道,先遣张、朱灵等攻破之。夏四月,公自陈仓以出散关,至河池(今甘肃徽县北)。氐王窦茂众万余人,持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西平(今青海西宁)、金城(今甘肃永靖西北)诸将演、蒋石等共斩送韩遂首。秋七月,公至阳平(今陕西勉县西)。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贼见大军退,其守备解散。公乃密遗解 、高祚等乘险夜袭,大破之,斩其将杨任,进攻卫,卫等夜遁,鲁溃奔巴中。公军入南郑,尽得鲁府库珍宝。巴、汉皆降。复汉宁郡为汉中;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治所在今陕西安康市西北,辖境相当今石泉至安康间汉水流域一带),置太守;分锡、上庸郡,置郡尉。”
    
    《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云:
    
    “却说曹操兴师西征,分兵三队:前部先锋夏侯渊、张;操自领诸将居中;后部曹仁、夏侯,押运粮草。早有细作报入汉中来。张鲁与弟张卫,商议退敌之策。卫曰:‘汉中最险无如平阳关;可于关之左右,依山傍林,下十余个寨栅,迎敌曹兵。兄在汉宁,多拨粮草应付。’张鲁依言,遣大将杨昂、杨任,与其弟即日起程。军马到阳平关,下寨已定。夏侯渊、张 前军随到,闻阳平关已有准备,离关一十五里下寨。是夜,军士病困,各自歇息。忽寨后一把火起,杨昂、杨任两路兵杀来劫寨。夏侯渊、张急上得马,四下里大兵拥入,曹兵大败,退见曹操。操怒曰:‘汝二人行军许多年,岂不知兵若远行疲困,可防劫寨?如何不作准备?’欲斩二人,以明军法。众官告免。操次日自引兵为前队,见山势险恶,林木丛杂,不知路径,恐有伏兵,即引军回寨,谓许褚、徐晃二将日:‘吾若知此处如此险恶,必不起兵来。’许褚曰:‘兵已至此,主公不可惮劳’。次日,操上马,只得许褚、除晃二人,来看张卫寨栅。三匹马转过山坡,早望见张卫寨栅。操扬鞭遥指,谓二将曰:‘如此坚固,急切难下!’言未已,背后一声喊起,箭如雨发。杨昂、杨任分两路杀来。操大惊。许褚大呼曰:‘吾当敌贼!徐公明善保主公。’说罢,提刀纵马向前,力敌二将。杨昂、杨任不能当许褚之勇,回马退去,其余不敢向前。徐晃保着曹操奔过山坡,前面又一军到,看时,却是夏侯渊、张二将听得喊声,故引军杀来接应。于是杀退杨昂、杨任,救得曹操回寨。操重赏四将。”
    
    下边又用2400多字的篇幅才叙述完上边《三国志》中的一段说,所用笔墨是《三国志》同文的9倍多。
    
    曹操进军汉中事,志书写得简要,小说写得比较详细,且基本上符合历史事实,加之艺术、形象地刻划人物,感染力超过志书数倍。正因为它是在尊重历史真实基础上的加工和提高,所以就有长久的生命力。电视剧《三国演义》民众爱看,史学研究者也爱看,既有艺术享受,又有知识可取。毫不讳言,目前港、台拍的某些历史电视剧,只图票房价值,以武打引人,有的只有三分或二分历史事实,七八分都是虚构,其艺术的生命力也就是逗人一笑而已,更不用说历史真实了。
    
    二、蜀汉治理汉中及其归魏
    
    公元前218年刘备称汉中王后,不久就回到了成都。汉中、西城、上庸三郡,以汉中郡最为重要,刘备称帝(221年)前后都派重要官员或大将驻守和治理汉中。后主刘禅即位后亦是如此。《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载:“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等都先后镇守过汉中。曹魏亦曾几次派兵攻过汉中,均未得手。《三国演义》则对这些记载均予省略,却用大量笔墨描述了诸葛亮以汉中为根据地6次夺取关中之事中的几件。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由斜谷取道(今陕西眉县)时,绕道今甘肃天水,“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欲战于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九十六回几乎用了两回的文字写这件事,将诸葛亮、马谡的心理、表像写得淋漓尽致。至于后几段写诸葛亮在西城县(今安康西北)设“空城半之事,则完全是为表现诸葛亮镇定自若的性格而虚构。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今眉县),以木刻像吓退司马懿之故事,《三国志》根本无记载。汉中失于魏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云:景元三年(262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于是斩仪。仪者,许褚之子,有功王室,犹不原贷。诸军闻之,莫不震竦。蜀令诸围皆不得战,退还汉、乐二城守。魏兴太守刘钦趣子午谷,诸军数道平行,主汉中。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会使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恺围汉城,辅围乐城。会径过,西出阳安口(今勉县西北山),遣人祭诸葛亮之墓。”《三国演义》却用第一百十六回的篇幅描述钟会率军取汉中的过程,并虚构了诸葛亮托梦让钟会勿滥杀汉中之民的细节:
    
    “次日,钟会备祭礼,宰太牢,自到武侯墓前再拜致祭。祭毕,狂风顿息,愁云四散,忽然清风习习,细雨纷纷,一阵过后,天色晴朗。魏兵大喜,皆释谢回营。是夜,钟会在帐中伏几而寝,忽然一阵清风过处,只见一人,纶巾羽扇,身衣鹤憋,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双然有神仙之概。其人入帐中,会起身迎之曰:‘公何人也?’其人曰:‘今早重承见顾。吾有片言相告:虽汉祚已衰,天命难违,然两川生灵,横很兵革,诚可怜悯。汝入境之后,万勿妄杀生灵。’言讫,拂袖而去。会欲挽留之,忽然惊醒,乃是一梦。会知是武侯之灵,不胜惊异,于是传令前军,立一白旗,上书‘保国安民’四字;所到之处,如妄杀一人者偿命。于是汉中人民,尽出城迎拜。”
    
    这显然为歌颂诸葛亮爱民而设的情节。但它又以诸葛亮生前的品德为依据,故读起来也颇有直实可信之感。
    
    三、汉中地区的社会状况
    
    东汉末及蜀汉治理下汉中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情况,《三国志》虽然记载不多,但从片段中还可以寻出一些。而《三国演义》中却几乎没有。这就是历史小说只重视人物形象塑造和战斗故事情节的缘故。
    
    关于张鲁农民政权治理汉中的情况,《三国志·张鲁传》载:鲁在汉中时,民间从地下出土玉印一方,部下以为“天示祥瑞”,劝张鲁称王,被其功曹阎圃劝止,但群众已尊称他为汉王,故在他行经之地,修庙纪念。张鲁深爱人民,可见一斑。曹操夺取汉中后,实行军、民屯田,发展生产,汉中的经济有所发展。刘备占领汉中后,实行宽和的经济政策,鼓励各族人民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加之蜀地富饶,与汉中毗邻,货物运输方便,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因而汉中的人口也有了大幅度增加。据《三国志》史料粗略统计,三国曹魏时,属雍州、梁州之域的今映西地区,人口民发展到130多万,改变了东汉末军阀混战时期人烟稀少的局面。人口的增加,荒地的被开垦,各族生产技术的交流,文化的融合,无疑大大促进了雍、梁二州的经济发展。
    
    关于汉中褒斜道的维修情况,《三国志》、《三国演义》均几乎未载,只能从其它文献中略知一些。
    
    在东汉、三国时期,对褒斜道维修较多占东汉初年,由于占据益州的公孙述切断道路,褒斜道曾一度中断。汉明帝四年(61年),政府组织人力凿通了石门隧道。协平六年(63年),汉中太守又奉诏征调广汉、巴、蜀三郡刑徒2600多人营修,历时3年,筑阁630间,大桥5座,复通道路258里,修葺沿途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等研所,成为益州赴京师洛阳的主要通道(《石萃编》卷五)。《后汉书·安帝纪》载,延光四年(125年),诏令益州刺史进一步开拓褒斜道,取代子午道。罗秀书、万方田:《褒斜古迹辑略》载,建和二年(148年),诏令汉中太守王升“分置六部通桥”;永寿年间(155-158年),右扶风丞李寿曾组织人力维修褒斜道上的阁道等,收到了“或解高格(阁),下就平易,行者欣然”,“民欢喜,行者蒙福”的效果。汉末张鲁据守汉中,断褒斜道以拒汉军。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征张鲁,只好迁回汉中的西方,从阳平关进入南郑。张鲁投降后,曹操立即修复褒斜道,以保证军需物资的供应。
    
    蜀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首次伐魏,赵云、邓芝军在箕谷被击败后,退守赤崖,烧毁其北栈道百余里。不久,赤崖南的栈道、桥梁,也被洪水冲坏,使褒斜道又一次遭到破坏。清道光《留坝厅志》记载,赤崖在今留坝县西江口附近的红岩河口上,三国时为蜀要塞。之后,蜀又予以修复,公元230年魏军分四路进攻,一路走褒斜谷就是明证。而就这次魏攻蜀中,大雨一月不止,褒斜道又被冲坏,不久又予以修复。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复遭失败后,魏延与杨仪矛盾加深,率军人入褒谷退走,复火烧栈道,断杨仪军退路。直到魏景元四年(263年)吞并蜀后,才予以修复。当时正值冬天,下水立梁困难甚多。《水经注·沔水》云:所复栈道,“千梁无柱”,行走提心吊胆。
    
    关于汉中地区的水利兴修、农业生产情况亦有文献记载。诸葛亮治汉中,政策较好,各民族友好相处,社会比较稳定。尤其是汉水上游,经济得到开发,农田水利已很发达。诸葛亮曾在黄沙河旁(汉水支流,今勉县东)兴修水利,实行屯田。他又劝农讲武,屯兵积粮。诸葛亮北伐,军粮依赖汉中和巴蜀,说明汉中的生产发展,粮食丰富。今汉阴和安康地区,三国时已种植水稻、桑树、麻,经济有所发展。所谓诸葛亮制木牛流马运粮,就是从蜀和汉中、安康地向北运粮的。
    
    综上所述,《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中国史学、文学上的并蒂莲,异曲同工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与人物。其中对汉中地区的记载和描绘就是生动的一例。《三国演义卷首·调寄(西江月>》云:“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描绘、评述人物都达到了很高的文学境界,也是我们今天写历史小说提供了历史演绎的范本和历史电视剧角本的典范。愿《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竞相争辉,千古留芳!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4-25 15:50 , Processed in 0.15244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