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刘备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大异其貌之文化成因
(0 次评价)5772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1 刘备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大异其貌之文化成因 席红霞 内容提要 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充满霸王气质的“枭雄” ,但作为文学形象,刘备则 “有德”而平庸,缺乏文学感染力。这个人物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大异其貌,恰恰是 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化“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深刻影响下不断“醇儒”化的结果。儒家 伦理观是个自我封闭系统, 不宜培养开拓进取并富于创造精神的人格, 因此势必导致人 物英雄气概的失落; 再者由于主人公已成为某种抽象道德观念的化身, 这自然极大地损 害了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关键词 通俗小说 刘备 传统文化 “醇儒”化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作为位居领袖和统帅地位的蜀汉集团领袖, 忠孝两全、仁义兼备,是当之无愧的集团道德领袖,但他在智慧、力量、 军事技术,以及在文本中的生动性、复杂性和文学感染力等方面则都弱于 他的属下,显得平庸、无能。正如俗语所言:刘备文不如孔明,武不如关、 张、赵。正因为如此,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鲜活生命力、给读者留下深 刻印象的不是刘备,而是听命于他、被他支配的诸葛亮、关羽、张飞、赵 子龙等英雄群像。刘备是文学人物,又是历史人物,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 充满英雄气概和霸王气质的“枭雄” 。但作为文学形象的刘备为什么失落了 人物的英雄气概而被塑造得“有德而平庸” ,以至于其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 竟然大异其貌呢?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 应该说刘备形象的 “有德而平庸” , 正是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化 “重伦理” 的儒家精神的深刻影响下不断进行 “醇 儒”化的结果。 一、 “醇儒”化的由来 中国古代文化精神是一种“重伦理”的儒家精神。孔子早在两千多年 前就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孟子也指出,为坚 守道德, “富贵不能移,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大丈夫也。 ”在儒家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03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0 05:35 , Processed in 0.67681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