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错 误 的产生
, 是和 作者施 耐庵
、 罗贯 中分 不开的
.
这 就 向我 们透 露 了一个 消息
: 罗贯 中( 这 里且 不去说 施耐 庵 ) 不可 能是 山东人
。
更准 确些
说
, 他不可能是 山东东平 人
。
因为他对 山东的地理 环境感到 陌生
, 特 别是对 山东东平一 带的地
理 环境极不熟悉
, 才导 致书 中叙述 的宋江发 配的行 程呈现 出一条 忽而北上
、 忽而南下 的奇怪的
曲线
。
无论是宋代的东 平府
, 或是 元代的东平 路
、 明代的东平 州
, 梁 山泊都恰 巧位于 它 的境 内
。如
果 罗贯中果真是 山东东 平人
, 他怎么会对家 乡的 山水 显得是 那样 的生疏 ?他 怎么会稀里 糊涂一
锅粥
, 竟连 梁 山泊的地理 位置 (在 济州城之北
, 还是 在济州城 之南 ) 也 分辨不 清呢?
如果 罗贯 中是 山东东平人
, 而 又犯下这 种常识性 的错误
, 那是难 以 想像 的
。
但是
, 如果 罗贯 中是 山西太原 人
, 而不是 山东 东平人
, 他偶 尔在 笔下 出现 这样的差错 ( 假设
他是《
水浒 传 》
第 三十六 回这一段 文字的执笔 者 )
, 或者他偶 尔让这样 的差错 从 自己的 眼皮底下
滑 了过 去( 假设 他是全 书的修订者 )
, 那就是 可以理 解的
, 并 且也是 可以原谅 的了
。
三
、 武松的籍贯
讨论 罗贯 中的籍贯 间题
, 而要 先从武松 的籍贯说 起
, 这也 可算是 一桩趣 事
。 武松的籍贯
, 在
《
水浒传 》
和 《
金 瓶梅 》
二 书中
, 有不 同的说法
。
《
水浒 传 》
持 清河说
: 柴进 曾向宋江介绍 武松说
,
“这人是 清河县 人 氏
, 姓 武名松
, 排行第二
”
( 第二十三 回 ) ; 武松也 告诉过 宋江
,
“小弟在 清河县
, 因酒 后醉 了
” ( 同上 ) ; “武 松在路上 行
了几 日
, 来 到阳谷 县地面
, 此去离 那县 (清河 ) 还远
” ( 同上 ) ; 阳谷知县 还对武 松说过
,
“虽 你原是
清 河县人 氏
, 与 我这 阳谷县 只在咫尺 "
(
同上 ) ;
“因 此武大 在清 河县 住不 牢
, 搬来 这 阳谷县 紫石
街赁 房居住
” ( 第 二十 四 回 )
。 说得 明 明白白
, 武松 的原籍是 清河
, 打虎 之后在 阳谷做都头
, 而武
大 郎也 已从 清河 搬到 阳谷 来居住
。
《
金瓶 梅 》
却 另持 阳谷 说
:
“这人 不是别人
, 就是 应伯 爵所说 阳谷 县 的武二 郎
” ( 第 一 回) ; 清
河知县对武 松这 样说
,
“ 你虽是 阳谷县人 氏
, 与我这清 河县 只在咫尺 "
( 同上 ) ; “却说武大 自从 兄
弟分别之后
, 因时遭饥懂
, 搬移在 清河县紫石 街
, 赁房 居住 "
(
同上 )
. 写得清清 楚楚
, 武松 的原籍
变成 了阳谷
, 他做都头 的衙 门也相 应地 由阳搬 到了 清河
, 而武 大郎 则从 阳谷迁 到清 河来落 户
。
清河和 阳谷
, 正好 掉了一个 过儿
。
《
金 瓶梅 》
比《
水浒 传》
晚 出
, 它 的 阳谷说 当然是后 改的
。
它 为什么要 在武 松的籍贯 问题 上改弦更 张呢 ?原 因在 于
, 《
水浒 传 》
对武 松原籍的设 定违背
了地理方 面的常 识
。
我们知道
, 《
水浒 传》
第 二十三 回的上半 回写 了武 松和宋 江结交
、 离别的经过
。 二人分 手之
后
, 宋江仍 然 回到 柴进 的庄 上
, 武 松却 向清河 走去
; 他 要返 回故 乡
, 去 探望兄长
.
武松此 行的终 点是清 河县
。
至 于起点
, 则 是柴进 的庄院
。 那么
, 柴进的庄院 又在什 么地 方
呢? 第二十 三 回 回 目的上联 叫做
“横 海郡 柴进 留宾
” 。 横 海乃唐 代所 置之方镇
, 其 治所在沧 州
。
又
, 第九 回
“林 教头 刺配沧 州道
”
. 还有 第十 回
“ 柴进 门招 天下 客
”
, 林 冲遇 见柴进 的地点
, 书 中也
说 是在沧 州道
”
, 还有 第十回
“柴进 门招天下 客
”
, 林冲遇 见柴进 的地点
, 书中也说是 在沧州
。 这
意 味着
, 武 松的 归程应始于 沧州
, 止下清河
。第二 十三 回
、第二 十六 回所 写的武松 回家的路线 就
是 这样安排 的 沧 州—
景 阳岗—
阳谷—
清 河
。
5
:
1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