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
。
如第五十五回
“刘备
招亲
”,
曾写到刘备与孙权二人断石
、
观景和驻马的情景
。
这段文字
并不是很长
,
但明 显地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
于是小说便在每个层次之后 写 了一首赞诗
。“宝剑
落时山石断
,
金环响处火光生
。
两朝旺气 皆天数
,
从此乾坤鼎足成
.
”这
是第一个层次结束后 的
诗
。
第二个 层次之后的诗又有一番景象
:“江
山雨霏拥青螺
,
境界无忧乐最多
。
昔日英雄凝目处
,
岩崖依旧抵风波
。”
以上是写
“断石”和“观景”
,
接下便是
“驻
马
”,
构成第三个层次
,
又有一首绝
句
:“
驰骤龙驹气概多
,
二人并誉望 山河
。
东吴西蜀成王霸
,
千古犹存驻马坡
。”人
们读来不仅了
解到叙事的三个不同层次
,
同时也似乎亲眼观看 了
“恨
石
”、“
天下第一江山
”和“驻
马坡
”的胜
景
,
引发一段怀古幽情
。
四是突出高潮的结构作用
,
表现为故事情节发展进入高潮时
,
或高潮结束时
,
常出现诗词
,
使得高潮更突出
。
如第四十九回
“
借东风
”之后
,
周瑜见东南风起
,
大惊失色
,
便派丁奉
、
徐盛立
刻去除掉诸葛亮
,
正当二人率兵来到南屏山时
,
小说故事进入了高潮
,
人们为孔明的性命担优
,
而小说中却突然在高潮中插入一首诗
:“七 星坛
上卧龙登
,
一夜东风江水腾
。
不是孔明施妙计
,
周朗安得逞才能?
”然 后再从容地叙述故
事的结局
。
五是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
表现为一首诗词歌赋把故事情节前后 事件串联起来
,
使得小说
结构更为严谨
.
如第三十六回
“
徐庶走马荐诸葛
”
,
徐庶因为有感刘备知遇盛情
,
别后又回
,
向刘
备推荐了远 远胜过自己的诸葛亮
,
小说至此便来了一首诗
:“痛
恨高贤不再逢
,
临岐泣别两情
浓
.
片言却似春雷震
,
能使南阳起卧龙
。”诗上承“徐庶
走马荐诸葛
”,
下启刘备
“三顾
草庐
”,
把两
个故事情节给结起来
.
再如第四十七回庞统
“连
环计
”后
,
有这样一首诗
;“
赤壁度兵 用火攻
,
运
筹决策尽 皆同
。
若非庞统连 环计
,
公谨安 能立大功?
”诗上
承
“庞
统巧授连环计
”,
下启
“三江
口周
郎纵火
”,
使故事情节紧密衔接
.
第四十九回
“孔 明瞧病”
,
探试周郎后
,
孔 明便
“密 书
十六 字
” :
“
欲破曹兵
,
宜用火攻
;
万事俱备
,
只欠东风
。”
诗把赤壁大 战前的一 切 准备活动和接下要发生 的
“借东风”、“火烧
战船
”的情节
,
连 在 了一 起
,
同样具有承上启 下的作用
。
第五
,
《三国演义》中的诗词歌赋有利于调整叙事节奏
{ (三国 演义》节奏鲜明
,
具有张弛结合
、
忙闲有致
、
冷热得体
、
起落自然等特点
。
小说中的诗
词歌赋对于 形成这种节奏美起 了很大的作用
。
如第五十八回曹操
“割
须弃袍
”
,
曹操被马超打
败
,
弃袍断髯
,
狼 狈逃窜
,
眼看就被活捉了
,
情况万分危急
,
这时小说却突然插入 一首诗
:“撞关
战败望风 逃
,
孟德枪惶脱锦袍
.
剑割毙 髯应丧胆
,
马超声价盖天高
.
”使
紧张的气氛因之而 得到
缓解
,
给读者以喘息之机
,
当读者得到片刻的松弛之后
,
小说再接着描写 马超追 杀曹操的情景
。
写得有张有 弛
,
节奏感很强
。
曹植赋诗本是兄弟相残的一幕
,
气氛异常紧张
,
读者为曹植的性命
捏着一把汗
,
叙述文字使人心弦绷紧
,
但小说利用两首诗词便使节奏 富于了变化
,
给人以
“
山重
水复疑无 路
,
柳暗 花明又一村
”的惊喜
审美快感
。
再如关羽破五关斩六将
,
情节一 个比一个 紧
张
,
几乎令人屏气敛声
,
但如果一味地这样紧张
,
就 会使读者容易感到疲倦厌烦
.
节奏必须调
整
。
于是小说这 时便插 入了一首七言律诗
,
打破 了紧张的气氛
,
使读者把绷紧 的心弦 松弛下来
。
接下来再写关羽突遇孙乾的情景
。
这样描 写的确是深得节奏安排 之妙的
。
刘备
“襄
阳赴会
”
,
更
写 得险象环生
,
惊心动魄
.
其紧张 气氛很 有点像
“
鸿 门宴
”,
但小说并未总这样紧张下去
,
而 是在
刘 备
“
马跃檀溪
”的
高潮过 后
,
插入一首
“苏学 士”
的古 风诗
,
“单
咏跃马檀溪事
”,
这 也是调整叙
事节奏的绝好例证
.
上述例证基本都是 利作诗词歌赋化张为弛的
,
但《三 国演义》中也有因诗而
使节奏由弛而 张 的
,
如蔡帽假造刘 备墙壁题 反诗
,
便激起 了刘表的愤怒
,
拔剑欲杀刘 备
,
但转而
猛省
,
认为
“此 必外人离间之计”
,
于是亲自用剑 削掉题诗
,
然 后弃剑上 马
。
其叙事节奏便是 由松
48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