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之意
,
景仰之情
,
溢于纸外
,
其思想倾 向倾泄不 遗
。
与此相对
,
《三国演义》中的诗词歌赋对曹操诸人则予以猛 烈抨击和大胆揭露
。
曹操于行军
途中 马践麦田
,
为严肃 军 令
,
削 发代首
,
这 未必就是 奸诈的表现
,
何况自古
“
法不加于尊
”,
刑 不
上大夫
,
如能做到像曹操这样
,
也很不容易
,
可 是小说写 到这 里便来了 一首诗
:“十
万貌琳十万
心
,
一人号令众难禁
。
拨刀割发权为首
,
方见曹瞒诈术深
.
”
(第十七回)对曹操此举予以揭露
。
曹
操大宴铜雀台
,
见武将献技
,
文官献诗
,
乐 声竞奏
,
歌舞喧天
,
盛况空前
,
心中万分高兴
,
于 是侃
侃而谈
,
表明自己
“专欲为
国家讨贼立功
,
图死后 得题墓道曰
:‘汉故征西将军
曹侯之墓
’
,
平生
愿足矣
”
。
又自豪地说
:“
自讨董卓
、
剿黄 巾以来
,
除袁术
、
破吕布
、
灭袁绍
、
定刘表
,
遂平 天下
。”
“如 国家无
孤一 人
,
正不 知几 人称帝
,
几人称王
。”这番
话说得颇自信
,
颇豪爽
,
也很符合他的实
际
,
并且看不 出有 多少奸诈和 虚 假的成分
。
可是小说写到这里
,
便把白居易一首《放言》诗的 后
四句引来
:“周公恐俱
流 言日
,
王莽谦恭下士 时
。
假时当年身便死
,
一生真伪有谁知!
”认
为曹操
是在说假话骗 人
,
又在玩弄权术
,
貌似周公
,
心如王莽
,
表里不一
,
居 心巨测
。
《三国演义》有 时 还在诗词歌赋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表明褒贬情感
,
其
“
拥刘反曹
”的
思想倾
向就更明显了
.
关羽兵败
,
无奈降曹
,
却声称
“
降汉不降曹
”,
而曹操却并不介意
,
特别厚待关羽
,
表现出爱慕贤才之意
,
可是小说中却来个
“后
人有诗叹曰
:
威倾三 国著英豪
,
一 宅分居 义气高
。
奸相枉将虚礼待
,
岂知关羽不降曹
。
”(
第二十五回)在赞美关羽的同时
,
又鞭挞了曹操
,
表现出
强烈的爱憎
。
再如第三十九回
“博望
烧屯
”之后 有一
首诗
:“
博望相持用火攻
,
指挥如 意笑谈中
。
直须惊破曹公胆
,
初出茅庐第一功
。”在热
烈赞美诸葛亮的时候
,
也未忘对曹操的憎恶
,
其思想
倾向性是不 言自明的
。
诚然
,
《三国 演义》中的诗词歌赋大都体现着作品
“
拥刘反曹
”的
思想倾 向
,
但 是
,
还 不能一
概而论
,
个别诗词也有对曹魏集团的 人物进行赞美和对刘蜀集团的人 物予以嘲讽的
。即
便是对
曹操也有肯定 之处
,
如第七十八回曹操死后
,
小说引 了一首《邺中歌》
,
其中对曹操并未一概否
定
:“
城则邺域水漳水
,
定有异人从此起
;
英雄未有俗胸中
,
出没岂随人 眼底?功首罪魁非两 人
,
遗臭流芳本一身
;
文章有神霸有气
,
岂能苟而化为群?横流筑台距太行
,
气与理势相低昂
;
安有
斯人不作逆
,
小不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儿女鸣
,
无可奈何中不平
;
请祷明知非有益
,
分香未 可
谓无情
。
”对小说中曹操的评价大体上说得过
去
。
如果我们对照一下嘉靖本《三国 志通俗演义》
,
就会发现
,
毛本的诗词歌赋对曹操的评价基 本上是一 面倒
,
这种现象是由毛宗岗造成的
。
不过
毛本中对曹魏集团的谋臣策士则多加赞颂
,
如
“天 生郭
奉孝
,
豪杰冠群英
。
腹内藏组史
,
胸中隐
甲兵
;
运谋如范盆
,
决策似陈平
.
可惜身先死
,
中原梁栋倾
。”(
第三十回)诗表达 了对曹魏谋臣郭
嘉的高度赞美之情
.
小说对蜀后主刘禅却不见歌颂之意
,
反而对其
“
乐不思蜀
”予
以嘲讽
:“追欢
作乐笑颜开
,
不念危亡半点哀
.
快乐异乡忘故国
,
方知后主是庸才
。”(
第一 百十九回)笔锋犀利
,
并没有丝豪留情
。
第二
,
《三国演义》中的诗词歌欺也有助于人 物形象的塑造
有的诗词歌赋侧重描写人物的音容笑貌
,
可以当作肖像描写来读
。
如第八回描写 貂蝉几首
诗词
。
先看其中一首诗
:“
红牙催拍燕飞忙
,
一片行云到 画堂
。
眉黛促成游子恨
,
脸容初 断后人
肠
。
榆钱 不买 千金笑
.
柳带何须百宝妆
.
舞罢隔帘偷目送
,
不知谁是楚襄王
。”
在描写 貂蝉优美
舞姿的 同时
,
也 展示 了她的美丽容颜
,
而典故 的运 用
,
则更进一步激起读者的联想
。
另一首 绝句
是
:“
一点樱桃启绛唇
,
两行碎玉 喷阳春
。
丁香舌吐
钢剑
,
要斩奸邪 乱国臣
。”
诗在描写 貂蝉的
擅板 低讴中
,
也 展现 了她的天姿丽质
。
前面所举
“三 英战
吕布
”中的古风
诗写 刘 备
、
关羽和 张飞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