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杰作了
。
难怪东昊两任君 王如此倚重
,
一到关键问题上便向他
请教
。
但一 到诸 葛亮面前
,
周瑜的智商锐降
,
一 下 变成一位目光 短
浅
,
爱耍小聪明的可怜虫形象
。“胸藏纬地
经 天之术
,
腹隐安邦定国
之谋
”的周瑜竟读不
懂《铜雀台赋》
,
被诸葛亮的曲解骗得深信不疑
。
身经百战
,
威名远扬的周瑜竟想 出名为收川
,
实取荆州这 种被诸葛亮
讥为
“小儿
也瞒不过
”
的劣招
,
反送掉性命
。
总之
,
在诸葛亮面前
,
他
总是谋拙计疏
,
漏洞 百生
,
顾此失彼
,
连连被动
,
气急败坏却又无 可奈
何
,
最后只落了个气怒而死的悲惨结局
。
前后反差之大
,
真令人有一
部《三 国》
,
两个周瑜的感慨
。
再说周瑜的道德品格
。
周瑜 与孙策有昆仲之义
,
深受重用
、
信
任
,
他对东吴也是忠 心耿耿
,
处处以国家利 益为重
,
多次表示
“
敢不效
犬 马之力
,
继之以死
”,“
以肝胆涂地
,
以报相 知之 恩
”。
吴主孙权对此
看得很清楚
,
他曾推心置腹地对周瑜说
:
“子
布无谋
,
各顾妻子
,
挟持
私虑
,
深失于所望
,
独卿及子敬与孤 同耳
,
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
但诸
葛亮一出现
,
一切都变了样
,
其道德水准也直线下降
。
当时
,
曹军兵
临城下
,
孙刘联合则生
,
分离则亡
,
这个道 理谁都明白
,
但周瑜这位吴
国的统帅象中了邪
,
就是不 明白
,
置国家利益 于 不顾
,
一心为了个人
的得失
,
要杀诸葛亮
,
破坏孙刘联盟
,
给人一种误国小人的印象
。
更
为荒唐的是
,
他杀诸葛亮一再受挫
,
竟说出这样大失水准的话来
:“为
今之计
,
不若且与曹操连和
,
先擒刘备
、诸葛亮,
以绝后 患
。”
害得鲁肃
象哄孩子一样一再劝他
“望
以国家为重
”,“
岂可以小失而废大事
”。
爱国的忠臣和误国的小人
,
这 两种形象怎么也统一不到一个人身上
。
从作品情调方面来看
,
出现在东吴臣将及曹军面前时
,
周瑜是个
正 面角色
,
品德高尚
,
才能卓越
,
气度雍容
;而在诸葛亮面前
,
他又成
为喜剧性较浓的反 面角色
,
因私废公
,
才能平庸
,
气量狭小
。
这 两方
面特征硬加到周瑜身上
,
使周瑜犹如《镜花缘》中所写的两面人
,
造成
人物性格 自身的分裂
、
背离
。
遗憾的是
,
有不少研究者只看重其一方
面
,
或想方设法弥合
,
而不能正视这一现象
。
(二)
.
44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