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撩开历史的面纱_周瑜历史形象的一种解读_王菊芹
(0 次评价)3564 人阅读0 次下载
他”,由此可见,周瑜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国家利益,是多么爱 惜人才,胸襟多么宽广。 《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 换句话说,他性格开朗,有气魄。 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也很 高,刘备说他“器量广大,文筹武略,万人之英”,孙权则感叹 “公瑾雄列,胆略兼人”。 曹操使蒋干游说周瑜归降,蒋干没有 能说动周瑜,周瑜的器量风度,却让蒋干为之倾倒,回去时对 曹操说“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甘拜下风。 东吴老将程普, 早年跟随孙坚,后又辅佐孙策,转战江南,资格比较老,自以 为功高,与周瑜分任左、右都督时,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 瑜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并不与程普计较,态度谦恭温 和,时间一长,程普自愧不如,真心折服,并时常对别人说“与 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两人成了好朋友。 [5](P1013)如此 看来,无论性情、气量、胸怀与才略,周瑜都是那个时代的佼 佼者。 事实上, 周瑜不仅早年为孙策创立江东基业立下了汗 马功劳,尤其是在“赤壁之战”抒写了他人生最为精彩而得意 的一笔,充分表现了周瑜“应变将略”的杰出军事才华和指挥 人格魅力。 赤壁之战,可以说是周瑜胆略识见、军事才华的全景式 的综合展示。 当时周瑜33岁,年轻英俊、风流倜傥、雍容闲 雅、指挥若定,建立了赤壁大捷的奇功,从而奠定了魏、蜀、吴 三国鼎立的基础。 周瑜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军事预测、军阵指 挥、战略战术以及善于博采众议、果断决策的胸怀,表现得淋 漓尽致。 这次由周瑜具体策划、部署和亲自指挥大败曹操的 赤壁之战,成为三国史上著名的战役:三国“曹、孙、刘”的人 才精英皆大会于此,魏、吴、蜀三分局面也决定于此时,凝聚 成天时、地利、人和优化合力的总较量,从而使周瑜“威声远 著”。 [6]苏轼笔下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是何等儒雅! 何等潇洒! 不愧为运筹帷幄、指挥若 定、有勇有谋的帅才。 而翻开正史,周瑜基本上是作为正面人物出现的,是找 不到缺点的。 人品、相貌、忠诚、名声、战略、统军作战能力,雄 烈英迈和温润儒雅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就是周瑜最吸引 人的魅力所在。 既然没有缺点,那就称得上完美了。 “完美”就 是十全十美,当然这种人是不存在的,或许用“接近完美”最 合适不过,也正如他的字,公瑾,美如白玉,完美无瑕。 周瑜是 中国历史上青年统帅的代名词,他的一切都那么早。 他少年 得志,追随孙策,开拓江东基业,30岁统帅水军治国,赤壁之 战时,年仅34岁;在取蜀途中的巴丘病故,年仅36岁。 如果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这正是风华正茂之时,是青春与成熟 的分界限。 他的生命灿烂如电,青春美貌之上的一切进取、智 略、风流都变得美玉般的无瑕无憾。 二、“既生瑜,何生亮” 我们考查一下周瑜的真正死因。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 肃吕蒙传第九》记述了周瑜死的过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 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 [3](P417)廖廖 18个字,交代清楚 了周瑜死的过程。 我们再看一下《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一 气周瑜”是为争夺南郡时,由于轻敌而败,又受到严重的箭 伤,被诸葛亮拣了个便宜,使关羽占了城池,并借势袭取了荆 州和襄阳,正是:“几郡城池无我分,一场辛苦为谁忙。 ”周瑜 气得大叫一声,再加上箭伤复发,当然要吐血了,怎么说他心 胸狭窄呢? 我们想想这事搁在谁身上,都会生气,诸葛亮也太 不厚道了。 “二气周瑜”是由于在上次伤势稍好后便向孙权献 美人计,结果弄假成真,“赔了夫人又折兵”,是使用美人计手 段失败而气出来的。 第三次是想用“假途灭虢”之计,名为取 西川,实则是趁其不备,杀掉刘备,夺回荆州,结果又是反遭 暗算,这次把性命都搭了进去。 这“三气周瑜”的故事,写得很 有意思,周瑜东奔西跑,却事事失算。 诸葛亮从容泰然,却稳 收其利。 如果换个角度看,这“三气周瑜”也只不过是周瑜军 事上的三次失败, 但对东吴的实力却没有什么致命的损伤。 胜败乃兵家常事,无论任何人如果对失败的感受过于敏感,他 的心里素质就很脆弱,那么他就注定成不了什么大事。 [7] 陈寿的《三国志》记载,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 了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 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 备,但刘备到京口面见孙权时,却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为 了笼络刘备同意了。 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病,但在养 病期间,书信提醒孙权要时刻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 打西川,行至巴丘时,英年早逝,年仅36岁。 周瑜死后,孙权 极为悲哀,他说“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可 见周瑜对东吴的贡献了。 [3](P418)事实上,在赤壁之战时,诸葛亮 才27岁,周瑜已34岁了,三国史籍中根本找不到诸葛亮具 体指挥赤壁之战及与周瑜交往的蛛丝马迹,周瑜也没有必要 容不下一个比他小7岁、官职地位比他低的初出茅庐的诸葛 亮。 于是,我们发现历史距离我们有时侯竟那么遥远。 实际 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好几种形象,而文学艺术 的感染力是超过正史著作的。 元明清时期杂剧、平话、小说等 通俗文学的极力渲染扩大, 如一些贬损周瑜的戏剧的强化, 特别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 折兵”的美人计和“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 瑜”等情节虚构,张冠李戴和子虚乌有的改造。 其后的京剧、 汉剧,如《黄鹤楼》、《打黄盖》,又将其量小、短毒的性格、品质 发展到极致。 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创作中,作者是以刘备 集团为主线的, 诸葛亮又是小说着力塑造的重点人物之一, 用最大的篇幅刻画诸葛亮,使他成为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在 出山之后,就遇到了赤壁之战这样的重大军事行动,如果不 突出显露出他的才能,就不符合小说的创作意图了。 而周瑜 是刘备事业发展的绊脚石,又是东吴发展的擎天柱,是坚决 反对借荆州的东吴鹰派人物的代表。 那么只好对不起周瑜 了,因为只有把周瑜压下去,诸葛亮在赤壁之战的形象,才能 树立起来。 《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是拥刘反曹,着力突出的 是刘备集团的中心人物,遇到高大形象的刘备集团,东吴孙 氏至多算得上地方豪强割据势力,根本算不上正统的政治集 团,无论在哪一种正统观念下都身处于夹缝的地位。 而周瑜 却以他卓越的才华和崇高的人格,在历代的史传文学中始终 保持着固有的稳定性,这一点在历代诗词作品中也有清晰的 反映: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栈船扫地坚。烈火张天照云 海,周瑜此地破曹公。 李白《赤壁歌》 ·9·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11-15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0 08:40 , Processed in 0.69393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