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
剑,已破英雄百万师。
胡曾《赤壁》[8]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的确足智多谋,智勇双全。 如在“智
激周瑜”这一章节中,周瑜面对主和、主战两派,左右逢源,镇
定自若,充分展示了他的处变不惊,才压群臣;但他在每次与
诸葛亮的较量中,却处处受到限制,屡屡失败。 仅三言两语便
捉襟见肘, 自叹弗如,“本欲孔明来求我, 仅却是我求孔明
矣”。 在赤壁之战中,虽面对曹军百万雄师,他能谈笑自若,挥
洒自如;但他越是雄姿勃发,指挥若定就越发显示出诸葛亮
的从容不迫,神机妙算,因为他的任何一计都逃不出诸葛亮
的眼睛,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中,而且旗鼓相当,这时周瑜的胜
利也就越发地衬托出诸葛亮的才智卓著了。 正如毛宗岗所说
的“以周瑜之乖巧以衬托孔明倍乖巧”。 然而,诸葛亮是整部
作品的中心人物,他不仅仅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还必须有
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而这些则与史书上的周瑜性格相似,
那么故事情节将无法展开,诸葛亮的形象更无法得到充分塑
造。 为了塑造一位贤相名臣,罗贯中不得不为了照顾市民心
目中固有的周瑜形象而对其性格加以改造去陪衬诸葛亮,不
惜突破史料的束缚与限制,吸收民间文艺想象的空间,进行
小说艺术的虚构, 并以他的心地偏狭反衬诸葛亮的胸无芥
蒂,以他的意气用事来反衬诸葛亮的老练。 其实,任何一部史
书都没有提及他们之间的恩怨,但赤壁之战后周瑜给孙权上
书告诫要谨防刘备时,提及的也只是关、张二将,对诸葛亮却
只字未提。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才能与地位在当时并没有引
起周瑜的重视,那么周瑜又怎么可能去跟一个无名小辈为难
呢? 但是作者为了突出中心人物塑造的审美需求,为了美化
演义中第一男主角诸葛亮,改造了周瑜形象来衬出诸葛亮的
性格魅力,而在《三国演义》中周瑜那偏狭冲动的个性经过罗
贯中的生花妙笔,便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越发地鲜明生动
了。
[2](P50)
显然,在整个小说中,周瑜主要是作为陪衬诸葛亮而出
现的, 他如同福尔摩斯探案中的那位整天张口结舌的华生,
以自己的无能来反衬诸葛亮的高明。 有了周瑜这么优秀的人
做陪衬,诸葛亮的形象就十分光彩,一会儿是舌战群儒,一会
儿是草船借箭、巧借东风,不但把周瑜赤壁之战的功劳抢去
不说,还要夺走他的生命,最后又整出个“既生瑜,何生亮”的
名言,被活活气死。 显然,诸葛亮的形象塑造的成功在很大程
度上是以牺牲周瑜为代价的。
[9]正因为如此,诸葛亮的历史影
响周瑜是无法比的。 就他们在同样年纪时所作出的成就相比
较,诸葛亮是比不过周瑜的,诸葛亮是早期开着不起眼的小
花,后来却结出了沉甸甸的硕果,而周瑜一开始就是一朵艳
丽的花,可惜的是很早就夭折了。 人们对诸葛亮充满景仰是
因为他的人生还可模仿,通过自身的一点点努力,凭着崇高
理想不断克己、不断追求、最后可以达到完美的境界。 而周瑜
的成就靠个人努力的倾向不很大,他的一切成功好像都是上
天为他安排好的,这种人生固然能使人向往,但要让后世景
仰膜拜是不可能的。 虽然他们的人生各自有自己的完美所
在,但诸葛亮能成为后世楷模,而周瑜最多成为后人羡慕的
对象,这是周瑜最终不及诸葛亮的关键所在。 周瑜形象的贬
损, 一方面来自正统心理与非正统心理冲突和文化沉积,另
一方面,写周瑜的元杂剧、话本和明清小说这些通俗文学为
了适应世俗文化和为现实服务的需要, 企图摆脱史实的限
制,融入全新的想象创造时空,虚构移借、歪曲夸张、无中生
有,改变或取代周瑜的历史形象地位,甚至借史实来作点染,
从历史真实向艺术真实的深层拓展。
在“杂剧”、“平话”、“演义”等通俗文学流传之前,历代学
者和文人对周瑜的赞评是很高的、中肯的。 后世周瑜形象的
演变,符合历史文化沉积和民族心理思想的“褒贬”互化规
则,即适应历史文化发展背景和满足民族心理思想的主流意
识需要。 民间流传的周瑜被贬损的形象,不仅是历史真实与
艺术真实冲突的产物,也是后世深受民族矛盾(蒙汉的元代、
满汉的清代)恶化的痛苦的人们认识层面的极端性代替普遍
接受的文化心理的思想结晶。 从特定价值取向上看,周瑜被
贬损的形象是市井文学的兴起和市井文化形成的结果,这种
非历史形象既来自于市井平民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文化
习俗,又集世俗文化、民间智慧和平民精神于一体,适应了市
井平民的接受、认同心理和艺术真实追求需要。 从历史上考
察周瑜整个一生,虽然只有短暂的36个春秋,却充分显示出
他文武兼备、宽宏大量和胆略超群的品格。 周瑜智服蒋干、内
和程普、力荐鲁肃等,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他为人光明磊落,
气度宽宏。 而他指挥的赤壁之战,以较少的兵力战胜强敌,有
力地表现一个优秀统帅的品质和才智。 我们要走出单纯从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去评论周瑜的误区,以新的视角,从历
史的角度去解读周瑜,解读那个时代的风流人物。
参考文献
[1]于学彬.说三国话人生[M].武汉:长江出版公司,2001.
[2]周远成.三国周瑜论[J].船山学刊,2003,(2):112-116.
[3]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
[4]董志新.毛泽东读《三国演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5]卢弼.三国志集解(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周远成.文武筹略威声远著———论周瑜的历史形象[J].邯
郸师专学报,2004,(1):47-51.
[7]战义哲.是非曲直说周瑜[J].语文世界(高中版),2002,(5):35.
[8]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9]淮茗.这个周郎不正常———《三国演义》周瑜形象新说[J].
名作欣赏,2002,(4):110-112.
(责任编辑:李楠)
·10·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