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的两重组合
。
但是
,
按智慧与道德在文化体系中的相互关系
及其倾向来说
,
中国文化属于德性文化
。
所以诸葛亮的思想性格
,
是智慧接受道
德的绝对控制
,
甚至要以牺牲智慧作为代 价来保证道德的支配地 位
。
前面已经说
过
,
极端化的道德有泯灭智慧导致愚昧的倾向
,
而把这个问题的讨论置于中国文
化的历史背景之中
,
不难发现
,
道德还有被统治者利用的可能
,
中国封建社会的
历史
,
统治者的所谓道德
,
往往戳穿了就是愚民政 策的遮羞布
。
统治者在选拔任
用人才的时候
,
要求德才兼备
,
即道德与智慧两方面都达到相 当水平
。
其实统治
者对道德和智慧是分而用之各派用场的
。
要言之
,
用其智慧以愚民治国
,
以克敌
制胜
,
这时候是可以 而且必须不讲道德的
,
诸葛亮对敌用兵设谋
,
亦无道德可言
,
有时候甚至是相当缺德 的
;
另一方面
,
统治者所要求于臣子的道德
,
就是 奴才式的
忠诚
,
换 句话说
,
就是绝对不能对君主使用智慧
,
对君主的服从要达到不假思索
的地步
,
忠的最高境界说穿了有 些令人心惊
,
竟然就是愚蠢地服从
,
就是对智慧
的彻底背弃
,
也就是智慧无条件地向
“道德”
缴械投降
。
诸葛亮 对刘备与蜀汉的
忠
,
其中当然不乏愚蠢的成分
,
而且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
这使我们觉悟到
,
诸
葛亮悲剧形象的解读
,
要从文化人手
,
要从诸葛亮的精神世界中智慧与道德的相
互关系和相互矛盾入手
。
十分明显
,
诸葛亮出山是德性文化战胜智性文化的结果
,
是失智的选择
。
隐
居阶段的诸葛亮
,
智慧支配头脑
,
清醒而且冷静
,
以世外高人的姿态
,
冷眼旁观
,
保持着
“
我本是卧龙岗闲散的人
”
那份潇洒
,
把恐怕还包括刘备在内的那些争权
夺利之人统统视为
“俗客”,“
大梦谁先觉
,
平生我自知
”,
完全是
一个智者的形
象
。
他对乱世纷争的局面有着清醒冷静的估计
,
知道乱局已成
,
而且曹操挟天子
以令诸侯
,
得天时
,
孙权守江东之险
,
占地利
,
都已羽翼丰满
,
难以
.残胜
,
则天
下统一
,
何其难哉
!
隐居
,
是既然无力回天何苦徒费心力的明智态度
,
所以当徐
庶既别刘备
,
即至卧龙 岗下入草庐去见孔明
,
告知他己将其荐与刘备
,
刘备即将
来请时
,
孔明的态度竟是
“
闻之
,
作色而言日
:‘汝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
:
’
拂袖
而人
。”
请注意徐庶的反映是
,“满面羞惭,
不辞而退
”,
可见徐庶自知为了答谢刘
备的知遇之恩
,
却做了一件对不住朋友的缺德事
。
这德缺在那里呢?请看嘉靖本
的小字注
:“
所言享祭之牺牲者
,
乃郊祀之牛
,
闲当以草料喂养
,
以衣缓锦
,
临期
杀之
。”
“
临期杀之
”,
指 明了诸葛亮出山的最后结局
,
不过是去充当封建君主道德
祭坛上的牺牲
。
另一位智者高人司马徽也认为徐庶荐孔明及孔明出山是不智之
举
,
说
“
汝既去便罢
,
又惹他出来呕血也!
”
说
“
卧龙虽得其主
,
不得其时
,
惜哉
!
”
孔明之友崔州平也对刘备说
:“
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
,
补缀乾坤
,
恐不易为
,
徒
··
7 0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