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强
,
和孙权的用人精当有极大的关系
。
二0 0 年
,
孙策临终前对孙权说
:
“
举江东之
众
,
决机于两陈之间
,
一与天 下争衡,
卿不如 我
;
学贤 任能
齐尽其心
,
以保江东
,
我不
如卿
”
。
孙策对孙权的品评很抓住要领
,
能
“
伯乐识马
”
,
“
举贤任能
”
,
确是孙权的
主要优点之一
。
孙权在
一早期
和中期时能虚己纳谏
,
提倡
“尽
言直谏
”
,
集思广益
,
发扬谋臣武将们
的群策群力
,
这是孙权的另一个优点
。
孙权曾说
:
“天 下无
粹白之狐
,
!( l i
有粹自之裘
,
众之所积也
。
夫能以骏致纯
,
不惟积乎?故能用众力
,
则无敌于天 下 矣
,
能用众智
,
则
无谓于圣人矣
”
。
在君 王被神化了的黑暗愚昧时代熨的孙权
,
能承 认自己存在着需要
“
匡所不逮
”
之处
,
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
,
只有
“
众力
”
、
“
众智
”
才能取得事
业的成功
,
不能不 说是很有见识的政治思想
。
吴国早
、期重
要的军国 大计总 是君臣共 同斟酌
,
反复切磋
。
孙权兼听博采各种意见
,
他主张
:“
凡百事要所 当损益
,
乐闻异计
,
匡 所 不逮
”
,
赤壁之战前夕
,
无论主 战或主
和的 臣僚们都畅所欲言
,
各抒己 见
,
一旦 决策
,
不论 原先主 和还是主战
,
都齐心协力地
出谋献策
,
拾遗补缺
,
使谋无遗算
,
举不 失策
,
表现 出江东政权众志成城的坚强团结
。
所以说
,
赤壁 之战 的胜利
,
决 不 是个别英雄创造的奇迹
,
而是江东政权同 心 同德的结
果
。
孙权
“举贤任能”
的用人路线 和虚已纳谏
、
集思 广 益的政凤
,
使吴国的
“
忠臣竞尽
其谋
,
志士 咸得肆力
”
带来了群 臣们
“
各尽其心
”
的积极后果
。
陈寿在评论陆逊的生
平时说得好
:
“
予既奇逊 之谋略
,
又叹 权 之识刁
‘,
所以济大事也
”
。
由于孙权能慧眼识人
才
,
因此被他
“
举贤任能
”
而委于重任的人都感共知遇之恩
,
尽 力效忠
,
这也是孙权成
功的原因之 一
。
二O八年曹操派蒋干来做周瑜的策反 工 作
。
周瑜义 正词 严地宣称 自己和孙权的
“
什
肉之恩
”
是任何力 量所无法离间的
。
周瑜说
:“
大夫处世
,
遇知 己 之 主
,
外托君 臣之
义
,
内结 骨肉之恩
,
言行计从
,
祸福共之
,
假使苏张更 生
,
哪臾复出
,
犹抚其背而折共
辞
,
岂足下幼 生所能移乎?
”
可 见
,
孙权和臣僚们 的
“
骨肉之恩
”
,
已成为维系东吴
政权的一种精神力量
。
我国是一个有长期封建传统的国家
,
“
君为臣纲
”
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君臣关系
。
然而
,
孙权却一再强调自己和 臣僚之间的
“
骨肉之情
”
想建立 一种
“
同荣辱
、
等休戚
”
的
“
同舟济水
”
的政治关系
。
二 三八年
,
孙权给诸葛瑾等人的诏书中说
:“
今日诸君
一与孤从
事
,
虽君 臣义存
,
犹谓骨肉不复是过
,
荣 福喜戚
,
相与共之
”
。
因为阶 级的 局限性使孙
权不可能突破传统君 臣观的束博
,
往往不能完全实践自己的诺言
。
然而
,
即使如此
,
在
“
君尊臣卑
”
的历史条件下
,
敢于倡导君王 臣僚
“
同舟济水
”
,
也就十分难能 可贵
。
有一次
,
大将朱桓即将出征
,
临别前
,
“桓 奉筋
日
:‘臣 当远去,
愿一持陛下
(指
孙权)须
,
无所复恨
,
。
权冯 儿前席
,
桓进前持须日
:
“
‘臣 今
日可谓持虎须也
,
。
权
大笑
”
。
吻二 二二年
,
陆逊凯旋 归来
,
孙权亲自为之执鞭
。
这些趣闻逸事出现在吴 国的
政治生 活中
,
是与孙权一 再强 调
“
骨肉之情
、
同 舟济 水
”
有着不 可忽视的 因果 关系
。
读
过这些非常罕 见的逸事之后
,
谁还相信孙权是一 个
“果 于杀 戮”
的暴君 呢
?
“吴王体量聪
明
,
善于任使
,
赋政施役
,
每事必咨
,
教养宾旅
,
亲贤爱
,
赏不择
l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