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
他认为孔明批驳法正
,
坚持法治益州
,
“果识
时务
,
此即治体也
”,
认为
孔明挥泪斩马傻
“虽
大执
”
,
“然不执不足以为法也”
。
特别要指出的是
,
他在评 点孔明
时
,
也批判了从朱熹到罗贯中褒孔明贬曹操的观点
,
他评道
:
“观此表
(指
《后
出师表
》
)
,
反则老瞒乃孔明之所深服也
。
不若今人评品失真
,
颠倒高下也
。
”
李赞还赞刘备
“
赤手 起
家
,
功成鼎足
”
,
赞孙策
、
孙权
“大英雄举事,
每每如此
”
,
赞张飞是
“一
诚无伪圣贤
”
,
说
“只打督邮一事,
翼德便不可及
,
真是英雄本色
”,
还赞扬鲁肃
,
说
“鲁子敬所见,
即孔
明隆中之言也
,
真是英雄之见略同
,
人知孔明
,
不知子敬
,
亦闻见相沿 耳
”
。
李赞一方面热情赞颂法家人物曹操
,
另一方面却无情地抨击 了儒家代表人物袁绍
,
表现
了他强烈的尊法反儒精神
,
说明他对三国时期的儒法斗争及其发展趋向
,
有比较 深刻 的认
识
。
袁绍何许人也?他是东汉末年最大的军阀
,
儒家政治路线最 主要的代表
,
曹操统一北方
的大敌
。
他
“
四世居三公位”
,
“
门生故吏遍夭下
”
,
拥有冀
、
青
、
幽
、
并四州
,
大搞兼并
割据
,
阻碍生产力发展
,
反对国家统一
,
说什么
:“孤欲令四
儿各据一州
,
以观其能
。
”
李
蛰对此人的批判是毫不留情的
。
他说
:“袁氏兄弟鄙 陋无耻,
真是难为兄难为弟也
,
不如老
瞒多矣
。
”
又说
:“袁绍漫无主张,
其部下人持一议
,
党同伐异
,
安有成事之理?
”
官渡之
战
,
袁绍大败
,
李赞尖锐地指出
:
“要知
国破家亡消息
,
只看袁本初所作所为
,
便是样子
。
”
李赞把袁绍的灭亡和他的路线联系起来
,
有力地批判了三国时 期倒退
、
复辟的儒家路线
,
比
较深刻地总结了当时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
。
马克思指 出
:“历史的
真实是 由矛盾的陈述中清理出来的
。
”
李赞在评点
《
三国 演
义
》时,
不为罗贯中的正统观念所迷惑
,
他用批判的眼 光
,
剖析儒家的 层层 偏 见
,
运 用史
实驳斥儒家文人的
“
闻见相沿
”
,
“评品失真,
颠倒高下
”
,
批判罗贯中的反曹倾向
。
这说
明李蛰确实是一个很有眼力的思想家
,
对历史有认真的研究
,
有一个比较进步的历史观
。
这
对我们用马克思主义 研究三国的历史
,
从许许多多矛盾的陈述中清理出历史的真实
,
正确地
评价《三国演义
》
,
彻底批判它的尊儒反法倾向
,
总结出对无产阶级专政有用的历史经验
,
颇有借鉴之处
。
批判罗贯中在
《三国演义》创作上违反历史真实
,
是李赞一反千年骂曹逆流更加深入一
步的表现
。
罗贯中既然把历史上 的法家曹操塑造成
“奸雄”
,
把孔明
、
刘备塑造成 儒家 人
物
,
就必然要虚构大量违反历史真实的故事情节
。
而李赞却能分辨真伪
,
作出鉴别
,
在不少
地方拨出罗贯中射在法家曹操等人身上的毒箭
。
例如
,
罗贯中在
“曹操煮酒论英雄”
一回中
,
描写刘备在后园种菜
,
曹操派 人 邀 他喝
酒
。
刘备听曹操赞他为英雄
,
惊落手中的匙筷
。
这时刚好天上打雷
,
刘备以畏雷作掩饰
,
遂
《马克思致 恩格斯》(1
853
年
9
月
2
日)
,
见《马克思
、
恩格斯通信集》第一卷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