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的
,
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蜀国是小国
,
不能动用过大的民力
。
在治军方面
,
诸葛亮主张减兵省将
,
精练能战
,
军
纪严明
,
务使不大伤民力
。
为了补救国小兵少的缺陷
,
他因地制宜地创造了
“
木 牛流马
”
(
“木牛”
即独轮车
;
“流马”
即四轮车)等新事物来节省人力
,
加强军力
。
在诸葛亮法家经济
、
军事路线的指导下
,
蜀 国便出现了
“
田畴辟
,
仓康实
”
的繁荣景象
。
尽管面对强大的曹魏
,
尚能
“三分天下有其一”
。
还应当提到的是
,
在诸葛亮治蜀期间
,
他
比较妥善地 处理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
使西南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
,
加强了政治
、
经济和文
化的联系
。
蜀国要进行统一战争
,
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自然也有剥削
,
但总的看来
,
诸葛亮
对于祖国西南边疆的 开拓
,
是有一定功绩的
。
诸葛亮之所以肯于这样积极地去努力
,
并且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是与他 坚持了一条法家
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紧密相关的
。
反动统治阶级和儒家代表人物
,
都 力图把诸葛亮歪曲成一个神机妙算
,
未卜先知的
“天
才
”
,
妄图把诸葛亮在斗争中形成的聪明智慧
,
别有用心地无限夸大到先验论的范围
,
来为
反动的天才史观寻找根据
。
但是
,
事实足以驳斥这种谬论
。
诸葛亮与先秦法家同样是反对
“天命”
的
。
诸葛亮说
介圣人尊之以天命”
,
其目的是为
了
“愚其人而智
其圣
”。
他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
,
是人力决定的
,
根本没有什么天意
。
他说
:
“造化在乎手,
生死在乎人
”
。他在
《草庐对》
中讲到曹操之 所以能以少胜多
,
以弱胜强
“非
惟天 时
,
抑亦人谋也
”
。
在他看来曹操既然 能够战胜袁绍
,
那么 只要通过蜀国人的努力
,
就
同样可以战胜曹操进而实现全 国的统一
。
对于人 的知识和才 能究竟从何而来这个问题
,
诸葛
亮的回答是唯物的
。
他在
《诫子书》
中说
: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
。
就是说
,
没
有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去学习
,
不去学习便不会有任何才干
。
在认识路线上
,
诸葛亮不仅不是儒家
,
而且也不是道家
。
在这里有必要把 诸 葛 亮
《诫
子书》中的两句话辨正一下
。
这两句话就是
: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
”
。
如果
仅仅根据
“宁静”
、
“淡泊”
这些字样
,
就把诸葛亮的哲学思想视为道家那种修身养性
、
自
我超脱的唯心主义思想
,
恐怕是很不妥当的
。
关于
“静”
的见解
,
法家 的荀子和道家 的主张
大不相同
。
道家 旨在以静制动
,
以静养心
;
而法 家的荀 子则认为心本来就是动的
。
荀子 在
《解蔽》篇 中说
:
, ’J白未尝不动也
,
然而有所谓静
”
。
“心卧
则梦
,
偷则自行
,
使 之则谋
”。
“
不以梦剧乱知谓 之静
”。
就是说
:
思想何尝 不是在运动
,
但是也有静
。
睡着了会作梦
,
精神
不集中思 想便会开小差
,
而正确地运用思 想
,
便能产生智慧
,
不因为无根据的胡思乱想和外
界的干扰而使 思虑混乱
,
这就叫做
“静”
。
可见
,
先秦法 家的荀子所谓静
,
目的是为了达到
“仁智不蔽”
(即
“求得真知不受蒙蔽”
)
,
而道家的 目的则在于寡欲养生
。
诸葛亮所继承的是先秦法家荀子唯物主义 的认识论
,
而不是道家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
这
首先在于诸葛亮根本就不是一个无所作为
,
消极避世的人
。
其次
,
我们必须把诸葛亮的那 两
句话
,
放在
《诫子书》全文中做统一的理解
。
在这两句话之后
,
诸葛亮紧接着又说
:
“夫学
须静也
,
才须学也
,
非学无以广才
,
非志无以成学
。
”
这就可以看出
,
诸葛亮的
“静”
,
绝
不是道家的以静制动
,
以静养心的唯心主义思 想
,
而是
“求
得真知不受蒙蔽
”
的唯物主义思
想
。
诸葛亮的那两句话
,
如果需要翻译一下的话
,
就应当是
:
不 学得真知便不能达到远大的
目标
,
不漠视名利便不能有远大的志向
。
(当然
,
这里 的所 谓
“真知”
、
“
名利
”
都是以地
淤
爹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