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
主阶级革新派的标准为转移的
。
)
基于这种法家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
又鉴于蜀国的弱小
,
在辅佐刘备和刘禅的二十七年
中
,
诸葛亮总是积极的
,
但又是非常谨慎的
。
他心中谋统一
,
办事重人谋
,
遇事动脑筋
。
他
赞扬姜维
“思
虑精密
”
,
器重董厥
“思慎宜适”
。
他本人则是从不鲁莽从事
,
希图靠侥幸或
冒险来取胜
。
由于诸葛亮的积极治理
,
蜀国在三国中
,
要算是最有条理的一国
。
陈寿在
《三国志》
中
给诸葛亮以很高的评价
,
他说
: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抚百姓
,
示仪轨
,
约官职
,
从权制
,
开诚心
,
布公道
,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
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
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
游辞
巧饰者虽轻必戮
,
善无微而不赏
,
恶无纤而不贬;
··一
终于邦域之内
,
咸畏而爱之
,
刑政虽
峻而无怨者
,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
可谓识治之良才
,
管
、
萧之亚匹矣
。
”
在三国鼎立的数十年 中
,
三方均想统一
。
问题不在于谁应该统一
,
而在于谁有力量完成
统一
。
战争的结果证明三方都不能完成统一
。
在蜀国方面
,
由于客观上力量比较弱小
,
主观
上策略的不周
,
致使荆州丧失
,
加之刘备
、
诸葛亮死后
.
后主刘禅没有继承其正确的法家路
线
,
所以终不能完成统一
。
但是
,
尽管如此
,
在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
,
无论在政治
、
经济和
思想文化方面
,
较之东汉末年都有明显的进步和发展
。
应当说这是诸葛亮的法家思想及其法
家路线 的胜利
。
诸葛亮的法家思想和法家路线
,
从适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一点看
,
是有 进步性
的
。
但诸葛亮的法家思想和法家路线
,
归根结底是为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
在整个封
建社会
,
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
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
不言而喻
,
诸葛亮是不可能解决这个
矛盾的
。
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诸葛亮的路线
,
尽管是与儒家反动路线对立的
,
但他唯心主义的
历史观使他看不到人民的力量
,
也不可能对孔孟之道给以彻底的批判
。
他所提出 的
“兴复汉
室
”
的口号
,
尽管是为了拢络人心
,
减少他推行法家路线的阻力
,
但也反映出他的一些儒家
正统思想影响
。
凡此种种
,
都是诸葛亮的局限性
。
三
、
评价诸葛亮法家路线的现实意义
诸葛亮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
、
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
。
围绕诸葛亮的评 价问题
,
两条路
线的斗争历来是尖锐剧烈的
。
俗话说
,
“三个臭皮匠,
合成一个诸葛亮
。
”
这说明
,
在人民
群众的心 目中
,
诸葛亮是一个比较聪明一点的人
,
但决不认为他是什么
“天才”
。
人民群众
更看到了 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认识到
“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
。
人民群众给了诸葛亮应有的历
史评价
,
但同时更认识到
“
人民
,
只有人民
,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
”
诸葛亮之所以能
在推动 当时社会前进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
是 由于他的路线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
望
。
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
,
他便一事无成
。
三国之后
,
一些法家 的代表人物
,
肯定了诸葛
亮是法家
,
这对于抵制儒家对诸葛亮的歪 曲来说
,
是有一定功绩的
。
但是由于他们毕竟受着
地主阶级世界观的局限
,
而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
至于反动统治阶级及孔 孟 之徒
,
则总是
千方百计地要把诸葛亮说成是
“忠臣”
的典型和不可企及的
“天才”
,
妄图利用法 家人物来
贩卖濡家货色
,
并力图通过种种渠道
,
把这种反动的货色
,
灌输到人民群众当中去
。
这是围
绕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而进行的儒法斗争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