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略论诸葛亮的作风
(0 次评价)3835 人阅读0 次下载
的了 。 也正由于如此 , 经过诸葛亮治理以后 , 蜀汉政权中本来存在着的一些比较难于解决 的矛盾 , 比如客藉地主集团与土籍地主集团之间的矛盾 , 上下级的矛盾 , 都得到了比较 妥善的解决 。 上下步调比较一致 , 各级人员的积极性也能够得以充分调动和发挥 。 即使 个别有野心的人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也不敢任意胡作非为 。 如魏延 , 他虽常常想自立一 个山头 , 但诸葛亮在 时 , 他还是有令必行 , 不敢轻举妄动 。 相反 , 因为他有勇力 , 能够 打仗 , 在诸葛亮的约束下 , 居然还为蜀汉政权建立 了不少功劳 , 晋封为南郑侯 。 直到诸 葛亮死 了 , 他错误估计形势 , 才作乱被杀 。 所以 , 蜀汉当时有名望的官僚张裔常常称赞 说 : 诸葛亮永相 “赏不遗远, 罚不阿近 , 爵不可以无功取 , 刑不可以贵势免 , 此贤愚之 所以金忘其 身者也 。” 〔0 ) l 把诸葛亮赏罚 分明 , 以身作则的作风看作是 当时蜀 汉人 人奋 勉的主要原因 。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曾经评论说 : 诸葛亮作垂相 , “开诚心, 布公 道 ” , “善无 微而不赏 , 恶 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 , 物理其本 , 循名责实 , 虚伪不齿,终 于邦域之内 , 咸畏而爱之 ,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 可谓识治之良 才 , 管 、 肖之亚匹矣 。 ” 1 l[ 〕 把诸葛亮看作是管仲 、 肖何一流历史上兴邦治世的杰出人 材 。 无疑 , 这些评价 , 虽然不免有过誉之处 , 但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沉的 , 蜀汉的人力 虽少 , 但比较精干顽强 , 在诸葛亮五出祁山时 , 内部也很少波动 , 这跟诸葛亮的执法严 明 , 以身作则所造成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 二 、 谦虚谨慎 , 集思广益 · 场诸葛一生惟谨慎 , 吕端大事不糊涂 。 ” 诸葛亮的谨慎几乎是历史上人所共认的 。 诸 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 :“ 先帝知臣谨慎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可见, 他自己也认为这 是他性格中的一个突出优点 。 他无论处理人或事 , 都竭力把实际情况了解得详细清楚 , 然后作出判断 。 在情况不明的时候 , 他决不轻率地作出决定 , 而为了尽快地明于事理 , 使各种事情尽量都解决得合情合理 , 他还很谦虚诚恳 , 善于集思广益 。 他很注意听取僚 属们的意见 , 特别是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 。 他觉得敢于踉他争辩是非 , 当面指出他的 缺点错误 , 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 好的品质 。 他青年时期结交的朋友崔州 平 、 徐庶 , 因为 使他能 “屡闻得失” , “勤见启诲” ( l 2〕 , 所以后来一直念念不忘 。 董和 、 胡济这些部下 因为能够经常与他争论问题 , 敢于直接给他提出批评意见 , 而且言无不尽 , 他就不仅特 别推崇他们 , 而且 “始终好合” ( 3 l 〕 , 引为知心朋友 。 承相府的一个小官主簿杨顺 , 因为 对诸葛亮常常爱亲自料理文书的习惯曾经提出过意见 , 希望他处理政事 , 应有分工 , 具 体的日常事务 , 不能事事躬亲 , 应该交给下属去处理 , 否则就会终日劳于琐碎 , 而百无 一成 。 诸葛亮听了 , 就很感谢他 。 后来 , 杨顺病死 , 诸葛亮十分哀痛 , 想起他的这番劝 告 , 竟愉哭了三天 。 诸葛亮为什么能够这样做?他有明确的思想 。 在一篇给属下写的《与群下教》中 , 他曾这样写道 : “夫 参署者 , 集众思广忠益也 。 若远小嫌 , 难相违覆 , 旷厥损矣 。 违覆 而得中 , 犹弃弊跻而获珠玉 。 然人心苦不能尽 , 惟徐元直处兹不惑 , 又董幼宰参署七年 , 事有不至 , 至于十反 , 来相启告 。 苟能慕元直之十一 , 幼宰之殷勤 , 有忠于闺 , 则亮可少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9-06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0 11:20 , Processed in 0.75404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