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了
。
也正由于如此
,
经过诸葛亮治理以后
,
蜀汉政权中本来存在着的一些比较难于解决
的矛盾
,
比如客藉地主集团与土籍地主集团之间的矛盾
,
上下级的矛盾
,
都得到了比较
妥善的解决
。
上下步调比较一致
,
各级人员的积极性也能够得以充分调动和发挥
。
即使
个别有野心的人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也不敢任意胡作非为
。
如魏延
,
他虽常常想自立一
个山头
,
但诸葛亮在 时
,
他还是有令必行
,
不敢轻举妄动
。
相反
,
因为他有勇力
,
能够
打仗
,
在诸葛亮的约束下
,
居然还为蜀汉政权建立 了不少功劳
,
晋封为南郑侯
。
直到诸
葛亮死 了
,
他错误估计形势
,
才作乱被杀
。
所以
,
蜀汉当时有名望的官僚张裔常常称赞
说
:
诸葛亮永相
“赏不遗远,
罚不阿近
,
爵不可以无功取
,
刑不可以贵势免
,
此贤愚之
所以金忘其 身者也
。”
〔0 ) l
把诸葛亮赏罚 分明
,
以身作则的作风看作是 当时蜀 汉人 人奋
勉的主要原因
。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曾经评论说
:
诸葛亮作垂相
,
“开诚心,
布公
道
”
,
“善无
微而不赏
,
恶 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
,
物理其本
,
循名责实
,
虚伪不齿,终
于邦域之内
,
咸畏而爱之
,
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
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
可谓识治之良
才
,
管
、
肖之亚匹矣
。
”
1 l[
〕
把诸葛亮看作是管仲
、
肖何一流历史上兴邦治世的杰出人
材
。
无疑
,
这些评价
,
虽然不免有过誉之处
,
但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沉的
,
蜀汉的人力
虽少
,
但比较精干顽强
,
在诸葛亮五出祁山时
,
内部也很少波动
,
这跟诸葛亮的执法严
明
,
以身作则所造成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
二
、
谦虚谨慎
,
集思广益
·
场诸葛一生惟谨慎
,
吕端大事不糊涂
。
”
诸葛亮的谨慎几乎是历史上人所共认的
。
诸
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
:“
先帝知臣谨慎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可见,
他自己也认为这
是他性格中的一个突出优点
。
他无论处理人或事
,
都竭力把实际情况了解得详细清楚
,
然后作出判断
。
在情况不明的时候
,
他决不轻率地作出决定
,
而为了尽快地明于事理
,
使各种事情尽量都解决得合情合理
,
他还很谦虚诚恳
,
善于集思广益
。
他很注意听取僚
属们的意见
,
特别是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
。
他觉得敢于踉他争辩是非
,
当面指出他的
缺点错误
,
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
好的品质
。
他青年时期结交的朋友崔州 平
、
徐庶
,
因为
使他能
“屡闻得失”
,
“勤见启诲”
( l
2〕
,
所以后来一直念念不忘
。
董和
、
胡济这些部下
因为能够经常与他争论问题
,
敢于直接给他提出批评意见
,
而且言无不尽
,
他就不仅特
别推崇他们
,
而且
“始终好合”
( 3 l
〕
,
引为知心朋友
。
承相府的一个小官主簿杨顺
,
因为
对诸葛亮常常爱亲自料理文书的习惯曾经提出过意见
,
希望他处理政事
,
应有分工
,
具
体的日常事务
,
不能事事躬亲
,
应该交给下属去处理
,
否则就会终日劳于琐碎
,
而百无
一成
。
诸葛亮听了
,
就很感谢他
。
后来
,
杨顺病死
,
诸葛亮十分哀痛
,
想起他的这番劝
告
,
竟愉哭了三天
。
诸葛亮为什么能够这样做?他有明确的思想
。
在一篇给属下写的《与群下教》中
,
他曾这样写道
:
“夫
参署者
,
集众思广忠益也
。
若远小嫌
,
难相违覆
,
旷厥损矣
。
违覆
而得中
,
犹弃弊跻而获珠玉
。
然人心苦不能尽
,
惟徐元直处兹不惑
,
又董幼宰参署七年
,
事有不至
,
至于十反
,
来相启告
。
苟能慕元直之十一
,
幼宰之殷勤
,
有忠于闺
,
则亮可少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