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矣
。
”
希望他的参谋班 子的人都能象徐庶 和董和那样
,
对他知无不言
,
言无不尽
,
敢
于提出相反的见解
。
从这篇短文中
,
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所以谦虚谨慎
,
能够集思广益
,
决不是偶然的
。
根本的就在于他始终把蜀汉政权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
而把集思广益看作
是既有利于国家大业
,
又 能使个人少犯错误的重要途径
。
正是在这种思想作风的支配下
,
诸葛亮不仅注意而且能够善于发现人才
,
也能够使
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
他到西南以后
,
曾经提拔了一 批人才
,
如张裔
、
杨洪
、
马
忠
、
王平
、
张翼
、
李恢等
,
其中不少人既出身 门第不高
,
又 无雄厚的资历
,
但都被委任
为郡守
、
都督
、
将军 之职
,
或是使他们专领一郡
,
或是委派他们督领重兵出征
、
屯守
,
尽量发挥他们的才能
。
这些人才
,
后来在维护和加强蜀 汉政权的过程中
,
都起到了良好
的作用
、
为此
,
北宋时期的 王安石曾经专门写了一首《诸葛武侯》的论史绝句来赞扬他
:“劫
哭杨顺为一言
,
余风今日更 谁传!
区区庸蜀支吴魏
,
不是虚心 岂得贤?
”
在这里
,
王安
石把 诸葛亮 的谦虚谨慎
、
集思广益 的优良作风与整个蜀汉政权的坚强 巩 固紧密 地联系起
来
,
不能不说是很有见地的
。
三
、
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鞠
躬尽瘁
,
死而后 已
”
,
这 术是 诸葛亮《后 出师表》上 的两句话
,
是诸葛亮对后
主刘禅的誓言
。
但 是这两句话并没有夸张的 成分
。
事实上
,
诸葛亮正是 始终以这样的精
神来对待蜀 汉政权的事业 的
。
诸葛亮的这种精神首先表 现在他的尽忠职 守
、
踏踏实实
、兢兢 业业 的苦
干上
。
他是 在
两次有关蜀 汉政权存亡 的关键时刻接受重任的
。
按他自己的话来说
,
就是
“受
任于 败军
之际
,
奉命于危难之间
”
〔“〕
。
一次是刘备被曹操打败
,
一
几乎无立锥之地的时候,另一次
是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劝告
,
破坏了联 吴抗魏的 正确外交 方针
,
因而毓亭大败
,
损兵折将
,
病危托孤
,
内部骚 动
,
新建的 蜀汉政权岌岌可危的时候
。
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
,
诸葛亮
都勇敢地担负起了挽救危局 的 重任
。
他积 极努力
!
投入了全副精力
,
夙夜 忧叹
,
唯 恐
由于自己的疏忽而不能尽职
,
终于取得了相 当的成效
。
由于蜀 国在当时三国 中比较起来
兵微将寡
,
后 主刘禅又软弱 无能
,
而 对手都是强敌
,
所以他常常不能不一个人兼负几个
人的工作
,
出将入 相
,
外交
、
内政
、
军事
、
政洽
、
经济各个方面都亲自参加认真研究
,
纠正错误
,
制 定正确的方针和 策略
,
物色恰当的人选去担负合适的职务
,
并常常亲临第
一线解决重大问题
。
事实上
,
促成孙刘联盟
,
在赤壁 之战中击败曹操
,
“五月渡沪,
深
入不 毛
”
〔环〕
,
平息汉族 地主分裂集团与少数民族奴隶 主头子联合起来的叛乱
,
积极调 整
与少数民族 的关系
,
以及五出祁山
,
主动出击伐魏
,
这些蜀汉政权建立和巩固过程 中的重
要措施
,
都是 他亲自带头实行 的
。
而为了蜀汉政权的 公事
,
他 常常可以把家庭 的私事置
之度外
。
比如有一次他在孙吴政权中作官 的哥哥诸葛瑾奉命出使蜀汉
,
诸葛亮 也只是按
照 一般接待邻 国使巨的礼节接待他
,
并且除了公事会见 交谈外
,
从没有和诸葛瑾私自会
面谈心
。
这在一个剥削阶级的 代表人物来说
,
是很不容易的
。
诸葛亮的
“鞠到 尽瘁,
死而后已
”
的精神
,
同时还 表现 在他的 积极开 动脑筋的巧十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