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称引《论语》现象研究
《论语
·
子罕》
“
子曰
‘
可与共学
,
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
,
未可与立可与立
,
未可与
权
。
”
,朱子《
集注》引杨氏曰
“
知为己
,
则可与共学矣
。
学足以明善
,
然后可与适道
。
信道
笃
,
然后可与立
。
知时措之宜
,
然后可与权
。”学、适道、立、权,
是儒学修养循序渐升的四种
境界
,
不可跋等
。
《三国志》引此章与经文有参错
。
《 武帝纪》注引《魏书》载曹操庚申令曰
“议者或以军吏虽
有 功能
,
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
,
所谓
‘
可与适道
,
未可与权
’ 。”
第
页《武帝纪》注引《江表传 》曰
“
融曰
‘
可与适道
,
未可与权
。
”
’
第
页或谓《论语 》此章
文有错倒
,
当云
“
可与共学
,
未可与立可与适道
,
未可与权
。”证之《
三 国志》所引
,
皆与暗
合
,
似可从
。
程树德认为
“
古人引书
,
常隐括大意
,
不 必尽系原文
。”更 引《
盐铁论
·
遵道
章》
“孔子
日
‘
可与共学
,
未可与权
。
”
’谓此例正
多
,
轻改经文之风不足为训①
。
按程氏之
说可从
。
《三 国志》这两处引《论语 》
,
正是隐括大意
。
三断章取义
前文已说
,
古人引书非原文
,
是原义
,
属于
“
隐括大意
”。
与之相反
,
古人引书是原文
,
但非原义
,
这里姑且称为
“
断章取义
”。
盖古人引经据典
,
有时截取经文
,
割裂经义有时掇
取辞华
,
遗落经义
,
要旨在灵活运用
,
实现其表达特定意思 的目的
。
《 论语
·
里仁 》
“
子曰
‘不患无位,
患所以立
。
”
,
本是讲自身对待名位应该持有的主观
态度
。
《王惰传》注引《孔融集》载孔融答王惰教曰
“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
,
尧不能用
,
舜实
举之
。
原可谓不患无位之士
。
以遗后贤
,
不亦可乎
”
第
页这里
,“
不患无位
”则是对
他人才德的客观评断
。
《论语
·
子路 》
“鲁卫之政,
兄弟也
。”朱子《
集注》
“
鲁
,
周公之后卫
,
康叔之后
,
本兄弟
之国
。
而是时衰乱
,
政亦相似
,
故夫子叹之
。”这是孔子对鲁
国
、卫
国政局所发的感慨
。
《武
文世王公传 》注引曹嘉赠石崇诗曰
“
畴昔谬同位
,
情至过鲁卫
。”
第
页这里
,“
鲁卫
”
却只是兄弟的代称
。
四趁辞
古书无标点
,
引用时随意起止
,
是为
“
趁辞
”。
《论语
·
为政》
“
季康子问
‘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
曰
‘
临之以庄
,
则敬 孝慈
,
则
忠举善而教不能
,
则劝
。
”
’据上下文,“
举善而教不能
”与“
嘉善而矜不能
”句式相
同
,
显然
以之为句应该没有问题
。
但是《三国志》引用该句
,
却皆以
“
举善而教
”为句。
《 仓慈传 》 注
引《魏略》
“
所在清如冰雪
,
妻子希至官省举善而教
,
恕以待人
,
不好狱讼
,
与下无忌
。”
第
页《徐邀传 》
“
夫显贤表德
,
圣王所重举善而教
,
仲尼所美
。”
第
页又《刘馥传》
“
明制黝险荣辱之路
,
其经明行修者
,
则进之以崇德 荒教废业者
,
则退之以惩恶举善而教
不能则劝
,
浮华交游
,
不禁自息矣
。”
第翻页中华书局校点本连
“举善而教不
能则劝
”为
句
,
未予点断
,
盖亦疑莫能定矣
。
据上下文文义以及文气
,
显然应读为
“
举善而教
,
不能则
①程树德 《 论语集释》
,
第
页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