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子研究
抖年第
期
劝
”。
单就这一句看
,
如此读法也自讲得通
,
此例似乎也可以归人前
“汉魏经解”条
目但如
果放到《论语》该章上下文中
,
这样读法显然就有问题
。
所以刘宝楠《论语正义》说
“‘举善
而教不能
’为一句。
汉魏人引
‘举善而教’,
皆是趁辞
。”
①
《论语
·
公冶长》
“
子日
‘
十室之邑
,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
不如丘之好学也
。
”
,《
文帝
纪》
“
今之计
、孝,
古之贡士也十室之邑
,
必有忠信
,
若限年然后取士
,
是吕尚
、周晋不显于
前世也
。”
第页读至
“
必有忠信
”后绝句。
这其实也可以说是断章取义
。
《论语
·
公冶长》
“
子在陈
,
曰
‘
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
,
斐然成章
,
不知所以裁
之
。
”
’裴松之《
上三国志注表》
“
既谢淮南食时之敏
,
又微狂简斐然之作
。”
第
页
“
狂
简斐然
”乃截取、挽合两句的首尾。
当然
,
这并不意味着裴松之就是如此读解《 论语 》
,
这只
不过是他趁辞的结果
。
《三国志》中还有将《 论语》读错了的情况
。
《 论语
·
里仁》
“
子日
‘
我未见好仁者
,
恶不仁者
。
好仁者
,
无以尚之恶不仁者
,
其为
仁矣
,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
”
’朱子《
集注》
“
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
,
故天下之物无以加
之
。
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
,
故其所以为仁者
,
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
身
。”显然,“
其为仁矣
”的“
其
”是代词,
复指
“恶不仁者”。
整句话的意思是恶不仁者
,
他们
在为仁之道上的表现
,
是不让不仁之事与他们发生任何关系
。
《吴志
·
顾雍传》注引徐众
《评》
曰
“
怀叙本无私恨
,
无所为嫌
,
故置辱之
,
疾恶意耳
,
恶不仁者
,
其为仁也
。”
第
页《钟离牧传》注引徐众《 评》曰
“‘
恶不仁者
,
其为仁矣
’,
今小民不展四体
,
而认人之稻
,
不仁甚矣
,
而牧推而与之
,
又救其罪
,
斯为让非其义
,
所救非人
,
非所谓恶不仁者
。
苟不恶
不仁
,
安得为仁哉
”
第
页徐众以
“
恶不仁者
,
其为仁矣
”为句,
读
“
其
”为表示
推度的
语气词
,
认为恶不仁是仁的充分条件
,
这显然是错误的
。
三
、
熟读《论语》
有助 于正确理解《三国志》
的相关内容
三国时代
,
以
“
语惟经典
,
不及世事
”
《管宁传》注引《傅子》
,
第
页为高
,
以
“
附依
典浩
,
若出胸臆
”
《公孙渊传》注引《 魏名臣奏》
,
第
页为美
。
由于人们对经典的熟悉
与敏感
,
彼此之间
“
点到为止
”式的引经据典不难提头知尾,
心领神会
。
而在今天
,
我们对
于中国基本传统典籍已经相当隔膜如果对这种现象没有一定的自觉并保持高度的警觉
,
往往会导致错误的读解
。
从《三国志》及裴注引用《论语》的情况来看
,
通行的中华书局校
点本有不少断句错误
、标点错误,
就是 由于对《论语》不熟悉而产生的
。
例如《文帝纪》注引《 魏略》载霍性向曹王献媚劝进的奏疏
,
文末曰
“
虽知言触龙鳞
,
阿
谈近福
,
窃感所诵
,
危而不持
。”
第印页根据语法分析
,
这是一个转折复句
。
前一分句谓
①程树德《论语集释》
,
第页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