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称 引《论语》现象研究
语》
、《 孝经
》
,
也就与解经之书一起成了经的附庸
—
一传。
《汉书
·
艺文志》将《论语》
、《
孝经》
、小学三种归于“
六艺略
”。
这样做究竟有什么道理
王欣夫认为
六 艺是指《易》
、《
书》
、《 诗
》
、《 礼
》
、《
乐》
、《 春秋
》
。
那么《 论语》
、《 孝经
》
、
小学
为什么附在这里呢因为这三类都是当时学校的课本
。
以后世之制度作比
,
小
学诸书是汉小学的科目
。
《论语》
、《
孝经》是汉中学的科
目
、
而六 艺则是大学的
科目
。
论语》
、
孝经》
,
汉人称为传记
,《
刘欲传》说的
“
讲六 艺
、
传记
、诸子、诗赋、
数术
、方技、
无所不究
”,
传记在六略 中并无此名
,
而列在六艺
、
诸子的中间
,
明明
指六经以外的《论语》
、《 孝经
》
、
小学
。
①
这里有两点需要辨正
。
其一
,
说《论语》
、《
孝经》和小学之所以列人
“
六艺略
”,
是因为
它们都是当时的学校课本
,
固然言之成理不过道理似乎也可以反过来讲或许正是因为
《论语》
、《
孝经》与五经有某种内在联系
,
它们才被选为学校课本
。
其二
,
说
“
传记
”特指《 论
语》
、《 孝经
》
、
小学
,
也值得商榷
。
《汉志》即有刘 向《五行传记》和许商《五行传记》
。
大概
“传记”只是“
传
”
的另一个名称
,
而《刘欲传》中的
“
六艺传记
”,
则相当于通常所说 的
“
经
传
”。
当然
,
这个
“
传
”是将《
论语》
、《
孝经》包括在内的
。
二
、
三国时代理解运用《论语》的历史特点
从《三国志》引述《 论语》的情况
,
我们可以看 出
,
当时人们对《论语》的某些理解
,
与唐
宋以后的通行经解有所不同
。
应该注意的是
,
并非所有与《 论语 》本文相参错的引述
,
都意
味着理解上的歧互
,
有些只是一种灵活运用
。
另外
,
也有明显误读经文的情况
。
当时理解
运用《论语 》的历史特点
,
概括起来有一保存汉魏经解
。
二 隐括大意
。
三断章取
义
。
四趁辞
。
分别举例说明
。
一保存汉魏经解
在《论语》的流传过程中
,
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的注解
。
对于同一章同一句的解释
,
各
个时代并不完全相 同
。
《三 国志》引述《 论语 》与后代通行 的《论语》的文本存在一 些异
文
,
从这些异文中可以看出汉魏之际对《论语》某些文句的特殊理解
。
例如《论语
·
公冶长 》
“
子谓子贡曰
‘
女与回也孰愈
’对
曰
‘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
闻一以知 十
,
赐也 闻一以知二
。’子
日
‘
弗如也
,
吾与女弗如也
。
”
’末
句
“
与
”字,
朱子《集
注》解为动词
,“
与
,
许也
”,
认为是孔子同意子贡不如颜回的说法
。
而唐以前史传引述
此文
,
往往读
“
与
”为连词,
认为是孔子称其与子贡俱不如颜回
。
《三国志》中即有其例
。
《武帝纪》注引褒赏令载曹操祀桥玄文曰
“
增荣益观
,
皆 由奖 助
,
犹仲尼称不如颜渊
,
李
①王欣夫《文献学讲义》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第页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