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义 士
,
也 只有象沮授
,
庞德这样
“宁
为玉 碎
,
毋 为瓦 全
”
的精神 才为人 民 所推
崇
,
而杨松
、
于禁之流是永远为人 民所 不齿
的
。
四
横贯在《三国演义 》全书中有一种突 出
惊人 的思想
,
它象宝 石一样放射出 闪闪的亮
光
,
那就是
“知遇 之恩”
。
千百年 来
,
历史
上多少英雄人物
,
胸怀大志
,
腹为 良谋
、
但
由于不遇
“明主”
,
或者半生潦倒
,
或者抱
憾终身
,
或者困厄而死
。
因此
;
只 要他们 在
其全部的生活中
,
发现一点点亮 光
,
那怕 是灯
火的亮光
,
都会去追 逐它
,
当火光为风暴所
侵袭时
,
就会表示深长的惋惜
,
并且去 凭悼
它哭它
,
他们并不是伤悼那些微弱 的 火
光而是 伤悼 自己知遇 之难啊!
蔡邑很有才
名
,
董卓为垂相 时
,
往征之
,
琶不赴
,
童卓
怒
,
使人对蔡以说
:
“如 不来
,
当灭汝族
”
蔡琶惧
,
乃应命至长安
。
“卓
见琶大喜
,
一
月三迁其官
,
拜为侍中
,
甚见亲厚
刀
。
(第
四 回)后董卓为王允所杀
,
蔡邑抚董卓尸而
哭
,
王允大怒
,
问
:
“董卓
逆贼
,
今
日伏
诛
,
国之大幸
,
汝为汉臣
,
乃不为国庆
,
反
为贼哭
,
何也
”
?
琶伏罪日
:
“邑虽不
才
,
亦 知大义
,
岂肯背国而向卓?只 囚一时知 遇
之 感
,
不觉为之一哭
”
(第九回)
后蔡
琶因此为工允所杀
。
蔡邑拼死一 哭
,
以报知
遇 之恩
,
这 种感情是很矛盾而又 很痛苦的
。
对于董卓之 为人
,
蔡琶很看不起
,
他 之应征
辟是被迫的
,
他千万想 不到董卓这样一个逆
贼居然赏识他的才华
。
无论 董卓出白何居
心
,
邀纳贤之名也好
;
以 收人望 也好
,
但赏
识蔡琶的才华这 一点 是
一肯
定 的
。
那 么董卓死
后
,
蔡邑又怎么能够不为之 一哭呢?董卓为
恶
,
蔡琶并不为恶
,
蔡琶哭董卓并不是哭
他的为恶
,
而是伤悼知遇之难
,
追怀 自己一时
的知遇之恩啊!我们又有什么 理由不同情蔡
琶
,
—
不同情那些封建时代迷失方向的闪
才呢?
韩愈在《杂说四》一文中曾 沉痛地写
道
:“世 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 马
,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
故虽有名马
,
低辱于奴隶人
之手
,
骄死于槽沥之间
,
不以千里称也
”
。
韩愈在这短短 的几句言词 之中
,
写 出了多少
人 的感情
;
封建时代有多少千里马
,
辱于奴
隶人 之手
,
骄死于槽杨之间啊
!
田丰临 死
时
,
流着眼泪说
:
“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
,
不
择其主 而事 之
;
是无智也
、
今日受死
,
夫何
足惜
”
(第三十一回)
。
田丰这 几句话说得
何等 深刻
又包含着多少血泪啊!
千里马辱
于奴隶人 之手
,
死于 图固之中
,
不得展示其
才华
,
能 不 古今同慨!
李儒之事董卓
,
陈宫
之事吕布
,
桓范之事曹灾
,
都以惊天动地之
才
,
不能择其明主而事之
,
酿成杀身之祸
。
所有这些事实都清楚 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
我
们 不能不 为这些 迷 失方向的人才仰天长哭l
诸葛亮 的才华是不可计及的
,
但没有刘
备
,
又安得显示诸葛亮的才华
。
巨眼识英
雄
,
刘备 确实有一双巨眼
,
认识了而且选拔
了诸葛亮这个英雄
。
刘备一顾草庐
,
二顾草
庐
,
三顾草庐
,
他是如此两次三番不厌其烦
地去聘请诸葛亮
。
他的虔诚
,
甚至
“令
卜者
碟氰
选择吉期
,
斋戒三日
,
薰沐更衣
,
再
往卧龙岗渴孔明
”
。
(第三十七回
,
刘备这
样至诚竭忠刁
`
请出了
”
乐躬耕于陇 亩
”
的
诸葛亮
。
刘备既得诸葛亮之后
,
待之如师
,
“
食则同桌
,
寝则同 榻
,
终日与论天下之
事
”
。
(第三{
一
八回
)
“犹鱼 之
得水也
”
。
(第三十九回)刘 备对诸葛亮 的情谊
,
了
解
、
信任
、
倚重 之深切
,
远远超过 了关羽和
张飞
。
诸葛亮就是刘备
,
刘备就是诸葛亮
,
表面上君为君
,
臣为臣
,
实 际上
,
君 臣一
体
,
毫无二心
,
刘备临死时还哭着向诸葛亮
3
12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