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
,
曹操刚到这里
,
就有可能从庶簇地主的利益出发采取打击豪强的措施
。
他一连免去了拚
南国境内那 些
“阿附
贵戚
,
赃污狼藉
”
的地方官达八人之多
,
又重振 了推行法 治路线的旗
鼓
。
而且自此以后
,
他打击儒家大族 的措施日益具体
,
态度也日益 坚决
,
同他在黄巾起义前
“
恐为家祸
”
而退缩不前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其次
,
曹操实行的 , ’
0 佳才是举
”
的用人路线
,
也是以黄巾起义冲击了儒家大族的
“征
辟
”
、
“
察举
”
制度为条件实行的
。
由于黄巾起义播烧了官府
,
杀死和赶跑了大量 的儒家大
族
,
使得原来的
“
征辟
”
、
“察举”
制度无法实行
。
所谓
“丧乱之后
,
人士流移
,
考详无
地
”
及
“
夭下兵兴
,
衣冠士族
,
多离于本土
,
欲征源 流
,
逮难委悉
”
等等哀鸣
,
就是这
种情况的 写照
。
正因为如此
,
曹操才有可能与条件利用 这种形势
,
改变儒家 大族的用人路
线
,
实行
“唯才是举”
的政策
。
至于曹操最初所据以统一北方的基地
—
青州一带
,
原来为分裂割据势力所盘踞
,
并不
为曹操所控制
。
因为黄巾起义 军扫荡了这里的分裂割据势力
,
曹操才有可能控 制这一地区
,
取得立足之所
。
其他如统一战争的进行
,
屯田制度的实施
,
无不以黄巾起 义对儒家大族的打
击为条件
。
因此
,
曹操对黄巾起义所开创的历史新局面与新形势的利用过程
,
既是他夺取农
民起义的成果的过程
,
也是他推行法家路线的过程
。
同样
,
诸葛亮之所以能在益州地区对那 些
“
专权恐搜
”
、
“互相
承奉
”的
儒家大族
“威之
以法
”
。
,
实行
“刑不可
以贵势免”
的法治路线
,
也与这个地区的黄巾起义 及五斗米道起
义对儒家大族 的冲击分不开
。
由于这时法家路线推行的可能与条件
,
决定于黄巾起义对儒家大族的打击
,
以致出现了
这样的状况
:
凡是黄巾起义的中心地区
,
法家路线的推行也比较顺利
,
从而推行得比较彻
底
,
曹操所在的黄河流域就是如此;
凡是黄巾起义力量较小
、
活动时间不 长的地区
,
法家路
线的推行程度
,
就不如曹操所在的黄河流域
。
诸葛亮
、
刘备所在的益州地区和 孙权所在的江
南地区 的情况就 是如此
。
这种情况的出现
,
除了这些地区经济
、
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
外
,
同时也不难看出
:
法家路线在不同地 区 的推 行程度
,
同黄巾起 义对这些地区的儒家大族
打击 的程度几乎成正比
。
因此也可以说
,
曹操推行法家路线比较彻底
,
诸葛亮次之
,
而孙权
又次之
,
并不是 由于他们有什么
“受于天”
的特殊才能上 的差别
,
而主要是由于黄巾起义给
他们提供的条件有所差别的缘故
。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
:“在评价个人
的社会活动时会发生的
共正问邃 是
:
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保证这种活动得到成功
”
。
黄巾起义影响着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认识
黄巾起义不仅扫 荡了儒 家路线的阶 级基 础
—
儒家大族
,
也冲击 了孔孟之道
。
黄巾起义
军蔑视白虎观会议所制定 的封建纲常伦理
,
有计划
、
有组织 地发动武装起义
,
敢于, ’1B上作
乱
”
,
并声称
:
“吏不必可畏,
小民从来不可轻
”
,
这是 对 孔老二的
“畏天命
、
畏大人
、
畏
圣人之言
”
的抨击
。
义军提出
“苍天巳死,
黄天当立
”
的革命口号
,
显然是对刘家天下
“受
之于天
”
的儒家
“天
命论
”
的有力否定
。
“汉
行已尽
,
黄家当立
”
,
可见在义军看来
,
率
物是变化发展的
,
从而粉碎了
“天不
变
,
道亦不变
”
的形而上学思想
。
义军编 了
“举秀才,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