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的沉重打击下
,
使他们认识到
:
再按照儒家大族推行的儒家路线统治下去
,
已经行不通
了,
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
改弦更张
,
才能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
保障整个
地主阶级的利益
。
因此
,
一旦黄巾军的主力被镇压
,
庶族地主与儒家大族的 矛盾斗争又提到
日程上面来了
。
一方要顽固推行儒家路线
,
一方要 改变儒家路线
,
在
“礼
治”与
“法 治”
、
分裂与统一
、
唯心与唯物等方面的对立与斗争加剧了
。
拿曹操来说
,
他认为
“拨乱之政,
以
刑为先
”
,
即认识到必须以法家的法治精神去取代儒家路线
,
才能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
诸
葛亮也总结了东汉末期桓
、
灵诸帝推行
“
亲小人
、
远 贤臣
”
的儒家路线
,
造成政治腐败与黄
巾起义的历史教训
,
产生了
“
四海分裂
,
兵交方始
,
若复废法
,
何用讨贼邪
”
的法家主张
。
由此可见
,
曹操与诸葛亮这些法家代表人物之所以主张推行法家路线
,
是基 于他们对儒家路
线造成的社会恶果的认识
,
是为了防止象黄巾起义一样的农民起义的再爆发
。
因此
,
归根到
底
,
是黄巾起义所表现的社会主要矛盾
,
反映到地主阶级 的内部
,
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矛
盾
,
才决定了儒法斗争的高涨
。
黄巾起义决定了推行法家路线的条件
法家路线的推行
,
以对儒家路线的否定为前提,
对儒家路线的 否定
,
又以对儒家大族的
打击
、
扫荡为条件
。
在儒家大族各霸一方
、
“
口含天宪”
、
气焰熏天的情况下
,
法家路线的
推行根本是不可想象的
。
拿曹操来说
,
他在黄巾起义前
,
作洛阳北部尉时
,
虽然对于犯禁
者
,
“不避豪强,
皆棒杀之
”
,
敢于反对豪强
、
执行
“法治”
。
但是
,
尽管 他凭着大宦官家
庭的权势
,
仍不能与儒家大族抗衡
。
所以
,
初试锋芒
,
就遭到他们 的顽抗
,
以致
“近习宠
臣
咸疾之
”
,
曹操被迁为顿丘令
,
被赶出了洛阳
。
公元一七八年
,
曹操又因从妹夫宋奇被诛
一事
“从坐免官”
,
实际上是儒家大族打击曹操的 继续
。
一连两次受到 挫折 的曹操
,
从此以
后直到黄巾起义的爆发
,
面对
“权臣
专朝
,
贵戚横态
”
的局面
,
不敢继 续反对
,
产生了
“恐
为家祸
”
的思想
,
“遂乞
留宿卫
”
,
后来
,
虽
“拜议
郎
”
,
还是
“常托疾病,
辄告归乡里
,
筑室城外
”
,
过着半隐居式的生活
,
以逃避儒家大族 的打击
。
由此可见
,
在黄巾大起义
前
,
推行法家路线的阻力极大,而且单凭庶族地主的力量
,
也根本无法战胜根深蒂固的儒家
大族
。
所以
,
连曹操这样的人物
,
也对儒家大族束手无策
。
但是
,
推行法家路线的可能与条件
,
终于被创造出来了
,
这就是由于黄巾起义 把儒家路
线的理论基 础—孔孟之道冲击得摇摇欲坠
,
又沉重打击了儒家大族
。
虽然黄巾起 义的 目
的
,
不是为了获得法家路线的推行
,
但是
,
起义所创造出来的历史新局 面
,
在客观上却便利
了 庶族地主推行法家路线
,
无异 于为法家路线的推行提供 了政治舞台
,
扫清了道路
。
曹操打击儒家大族的法治措施
,
就是在黄巾起义之后才重振旗鼓 的
。
当黄巾起义扫荡了
儒家大族
、
削弱 了儒家路线的统治地位以后
,
曹操的 态度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
在黄巾起义
后不久
,
曹操因为参与了对黄巾起义的镇压
,
东汉政权便起用 他为济南相
。
济南这个地区
,
当时属于青州
,
正是黄 巾军活动的中心地区
,
儒家大族受到的打击也格外沉重
。
孔老二 的二
十世孙
、
儒家大族的代表孔融
,
就曾被黄巾军打得狼狈不堪
,
走投无路
,
济北相鲍信
,
也被
黄巾军处死
。
可见曹操来到的济南国
,
正是黄巾军创造出了大好革命形势的地区
。
正因为如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