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其道而行之
,
打出法家反
“天命”
的旗帜
,
作出了人比天地还要宝贵的论断
。
这种重视人
力的思想
,
曹操不仅溢于言表
,
而且付诸行动
。
他之所以能平袁绍
,
灭吕布
,“摧
灭群逆
,
克定天下”
,
就是由于他依靠人的智谋
,
根据客观形势
,
发挥了人力作用的结果
。
主张
“
法治
”
还是主张
“
礼治
”
,
是儒法斗争的一个焦点
。
在曹操一生的政治活动中
,
他是 坚持法治路线而坚决反对孔孟之徒所鼓吹的
“
礼治
”
的
。
这 在他的一些 诗歌 中也
有所反映
。
例如《度关山》
,
便表达了刑赏必明的主张
。
诗中写道
:“立
君牧民
,
为之则
轨
,
黝陆幽明
,
黎庶萦息
”
。
认为设立君长管理 民众
,
必须 订出法律
,
作为行动的准则
,
有
功者赏
,
违法者罚
,
这样老百姓就可以安定地生活 了
。
尽管曹操受其阶级地位的局限
,
不可
能真正为人民着想
,
但是
,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刑赏必明
”
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
他继
承了法家
“法不
阿贵
”
的思想
,
严厉打击仗势犯法 的世家豪族
,
这在客观上是有利于 当时生
产力的发展的
。
在《对酒》一诗中
,
他写道
:“犯礼
法
,
轻重随其刑
”
。
这无异给
“严刑”
作了一个设释
。
应该指出
,
这里所说的
“礼”,
根本不同于儒家
‘法古循礼”
的
“礼”,
而
是和荀况所说的
“礼”
一样
,
只不过是
“法”
的同义 词
,
是为了加强专政
、
巩固统治而定出
来的法律制度
。
对于那些
“法古循
礼
”
、
复旧倒退 的腐 儒
,
与所有的罪犯相同
,
曹操从来主
张
“用 法峻急”
、
“有犯
必戮
”
。
他杀孔融就是为了维护
“法
治
”
而对那些标榜名节的反动
儒生的镇压
。
在《对酒》一诗中
,
曹操还进而阐明了他坚持法治路线的目的
。
诗里描绘了他
所理想的社会
,
那是一个
“路无拾
遗之私
,
图圈空虚
,
冬节不断人
,
落墓皆得以寿终
”
的社
会
。
如何通向这样一个无人犯罪
、
冬不断杀以至监狱空虚的理 想境界呢?儒家主张通过
“江
政
万
扒通过
‘礼治”
,
作为法家的曹操
,
当然主张通过法治路线而实现他的理想
。
子此
,
我
们体会到「曹操的
“法
治
”
不只是停留在单纯的
“严刑”
上 面
,
而是想通过
_
.
严刑护最终能
消除
“严刑”
。
当然
,
这只能是他的 幻想而已
。
但是
,
在东汉末期
,
豪族大地主加强土地兼
并
、
残酷剥削
,
致使民不聊生的历史情况下
,
曹操能有这样的理想并提出政治主张
,
却是难
能可贵的
,
可 以说
,
是在‘定程度上符合 于当时人 民的愿望的
。
作为地主阶级中坚持革新路线的政治家曹操
,
他顺乎时代潮 流而动
,
以消灭封建割据
、
争取国家统一为己任
。
他不只一次借诗歌抒发了这种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
曹操在《步出夏
门行》之一《观沧海》中
,
通过
“水何澹澹”,“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
以及
“洪波
涌起
”
等景物描写
,
画出祖国海域的辽阔与壮美
,
寄托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
如果说在《观沧海》
中曹操是寓情于景
、
借物托志的话
,
那 么
,
《步出夏门行》之
,
五的《龟虽寿》就是直抒胸
臆
、
放歌言志了
。
诗中说
:
“老骥伏枷,
志在千里
,
烈士暮年
,
壮心不已
”
。
关在马棚里的骏
马虽 巳衰老
,
但它却还保持着千里驰骋的 志向,
志在建功立业的人
,
虽然已经到了晚年
,
但
他的意志却永不消沉
。
这里
,
老骥 和烈士
,
正是寓指曹操自己
。
公元二O七年
,
曹操北征乌
桓
,
消灭了袁绍残部
,
使中国北方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
当时他已经五十三岁了
,
在凯旋途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