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这样一些
“士之
忠正远见而有实者
,
皆愿为用
”
。
@
曹操强调
“用
兵任势
”
函
,
就是说要根据实际情况去指挥战争
,
主观意图不能脱离
客观实际
,
只有
“知
己知彼
”
,
才能
“百战不 殆”
。
曹操很懂得侦察
、
约断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
,
强调
“
战者必 用间谍
1,
以知敌之情实也
。
”
@
又说
:
“欲攻敌,
必先谋
。
”
L
“用间谍”
即是侦察
;“谋”
,
就是要判断
,
要动脑筋思索
。
曹操打仗一向是很有胆略
和气魄 的
,
往往
“
决机乘胜
,
气势盈溢
”
L
,
“得
策辄行
,
应变无穷
”
L
;
并且
“每战
厂
必克
,
军无幸胜
”
⑧
,
而不是盲目行动
,
侥幸取胜
,
这正是由于他
“知人善察”
@
,
能
够
“料敌在心
,
察机在目
”
L的缘故
。
曹操还比较懂得矛盾互 相转化 的道理
。
他强调
“兵
无常势
”
⑧
,
“知
其变极即
胜
”
L
;“兵之变化,
固非一 道也
”
L
。
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情况
,
强与弱
,
优势与劣势
,
主动与被动等等
,
都不是绝对的
,
一 成不变的
,
而是可以转化的
。
战争的过程 就是矛盾
转化 的过 程
。
因而在战略上
,
曹操主张
“
在利思害
,
在害思利
”
L
,
有利时要想 到不 利方
面
,
不利时要看到有利的因素
,
这样
“既
参于利
,
则亦计于害
,
虽有患可解也
。
”
L
所
以他进一步提出了
“
战在我
,
非在贼也
”
L的论断
,
就是说 战争 的主动权和胜利
,
主
要是靠发挥自己方面 的主观能动作用去争取
,
去把握
,
而不 能让敌人来摆布自己
。
在战
术上
,
曹操反对机械死板的打法
,
而 主张
“因时
制利
”
,
“
临敌变化
”
L
,
根据具体情
况
,
对敌人或者
“避其所长”
,
“分
离其众
”
⑥
(对强大的敌人
,
要避开它的长处
,
想
办法分散其兵力〕
,
或者
“绝其粮道, ,
,
·
“待其衰懈”
@
(对守备严的敌人不硬攻
,
截
断它 的后勤供应
,
瓦解它)
,
或者
“并兵
向敌
”
,
“
以至实击至虚
”
@
(集中兵力以绝
对优势攻击敌人最薄弱的环节)
,
或者
“因事设奇
,
濡( j
u酌
敌制胜
”
L
(迷惑敌人
,
用
智取奇袭的方式打败敌人)
,
或者
“
以利劳之
”
L
使敌人疲惫
,
处于被动
,
或者
“以间
离之
”
L
,
利用矛盾
,
各个击破
,
总之
,
灵 活机动
,
不 拘一体
。
曹操的许多胜仗
,
都是
这样打出来的
。
例如 北征乌桓时
,
中途遇到 大雨
,
道路 阻塞
,
曹操下令退兵
,
先给敌人
造成假象
,
然后带着部队披荆斩棘
,“
堑
(劈)山湮(y印
,
填)谷 五百余里
”L,
从险路上
出其不意地插向敌人心腹地带
,
杀了乌桓奴隶主贵族一个措手不 及
。
著名的官渡 之战
,
更是集 中地反 映了曹操上述的战略 战术思 想
。
公元二0 0 年
,
袁
绍纠集十万 人 马
,
其势汹汹逼向官渡
,
企 图 一举吞灭曹操的军事力 量
。
在敌我力 量异常
悬殊 的严重 局势面前
,
曹操
“在
害思利
”
,
完全 同意青年谋士郭嘉的正确分析
,
看到了
自己有
“十胜”
而哀绍有
“
十败
”
的有利 因素⑨
,
抓住了袁绍
“
好为虚势
,
不知兵
要
”
L
,
“志 大而
智小
,
色厉 而胆薄
”
L
,
“有才而 不
能用
,
闻善而 不能纳
”
@
,
因 而
“兵多而分画不 明,
将骄而政令不一
”
@
等等致命弱点
,
大胆沉着
,
毅然与袁绍进行战
略决战
。
在
“战在我,
非在贼
”
的思想指导之下
,
曹操积极防御
,
诱 敌深入
,
先让一步
,
后发制人
;
以己之长
,
攻敌之 短
,
在迂迥运动中不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
连斩袁绍两员
千将
。
双方 在官渡相持的一段时间里
,
曹操
“众少粮尽,
士卒疲乏
”
国
,
外无救援
,
十
分艰难
。
但是
,
由于曹操坚持战斗
,
终于抓住战机
,
赢得主动
,
奇袭乌巢
,
烧毁了袁绍的
全部轴重粮草
,
破坏 了敌人 的后勤供应
。
袁绍军心换散
,
不战自溃
,
完全丧失 了战斗力
。
曹操趁势反攻
,
一举歼灭了哀绍的全部主 力
,
使官渡之战成为历史上
“推弱
以克强
,
处
小而擒大
”
匆
的著名战例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