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令》
,
从建立推行其法治路线的基本班子这个根本问题着手
,
来大力搜罗人才
。
曹操在三次
《求贤令》中
,
特别提出要重用那种勇于反对儒家传统的
“不仁不孝”
的
人
,
那种
“负汗辱之名,
见笑之行
”,
或
“盗嫂
受金
”的礼教叛逆者,
以及被豪门贵族所排
挤
,
长期埋没子民间的
“至
德之人
”。
这可说是
“德”的方面。“才”的方面,
则要求有
“治
国用兵之术
”,
能
“临敌力
战
”,“堪为将守”,
以及朝气蓬勃的
“进取之士”。
三次求贤令总
的精神就是不分亲疏贵贱
,
一概
“唯才是举”,
充分体现了曹操和豪强地主
、
和传统的仕
进观念进行斗争的决心和勇气
。
在这一激烈斗争 中
,
曹操在诗歌创作上也进行了密切的配合
,
他的名篇
《短歌行》
(
“对酒
当歌
”
) 就是一篇形象化的
“求贤令”。
诗的头几句说
:
“对
酒当歌
,
人 生几何了譬
如朝露
,
去日苦多
。
慨当以慷
,
幽 思难忘
,
何以解忧
,
唯有杜康
。”这
固然透露出一些人
生无常的消极思想
,
但他深深
“难
忘
”
的是什么,要以酒
“解忧”的“忧”是
什么?从全诗可
以看 出
,
这是由于他对时光易逝
,
统一中国 的功业未成而盼得贤才
“
以共治天下
”的迫
切
心情的反映
。
他接着就说
:
“青青
子矜
,
悠悠我心
,
但为君故
,
沈吟至今
。
吻吻鹿鸣
,
食
野之苹
,
我有嘉宾
,
鼓瑟吹笙
”。这
是说得很恳切的
,
长期萦回于曹操心中念念不忘的
,
就是能执行其法治路线的贤才
。
贤才一到
,
他便尊为
“嘉宾”,
竭诚相待
,
热烈欢迎
。
诗
的最后说
:
“月明
星稀
,
乌鹊南飞
,
绕树三 匝
,
何枝可依?山不厌高
,
海不厌深
,
周公吐
哺
,
天下归 心
。
”汉末豪强混
战的局面
,
在赤壁之战后已鼎足三分
,“月
明星稀
”
了
,
而天
下才士有如乌鹊纷飞
,
正在择木而居
。
“何枝可依”
呢?法家早期代表人物管仲曾说:
“海
不辞水
,
故能成其大
;
山不辞石土
,
故能成其高;
明主不厌人
,
故能成其众
。’ ,
⑧
曹操便
用这一思想作了回答
,
并表示要象周公
“一饭三吐哺”那
样虚心接待贤 才
,
希望这样来得
到天下 之人的归服和拥戴
。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思想
,
其诚挚的感情
,
迫切的愿望
,
十分感人
。
把这样一篇形象化的
“求贤令”“被之管弦”,
传唱开来
,
它能起的作用是三次
《求贤令》
所不能及的
。
曹操不仅广集人才
,“任
天下之智力
”公
以统一中原
,
他 自己也有一种坚毅顽 强
、
老
当益壮的斗争精神
。
他与袁 绍编造什么
“袁
氏受命当王
,
符瑞炳然
”@
的谎言
,
相信夭命
的思 想不 同
,
而相信人力
,
认为
“
天地间
,
人为贵
”,
反对天命思想
。
《龟虽寿》
就是曹
操反夭命思想的名篇
。
神龟虽寿
,
犹有竟时;腾蛇乘雾
,
终为土灰
。
老骥伏杨
,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
壮心不已
。
盈缩之期
,
不但在天;养怡之福
,
可得永年
。
传说神龟可活 三千年
,
也有它的尽头;
腾蛇虽能乘云游雾
,
但在云 消雾散之后
,
就和普
通蝇蚁 一样
,
化为灰土
。
这和曹操在
《列精》诗中说的万物“莫不有终期
,
圣贤不能免
”,
即使周公孔子也终归一死的意思相 同
。
但不能因此便听天由命
,
曹操在诗中强调
,
良马
虽 老
,
仍志在千里
,
有志之士 虽到了晚年
,
仍壮志不息
。
人的成功与失败
,
并不决定于
天
,
人虽老了
,
只要壮志犹存
,
积极争取
,
仍可象善于保养身心 以得长寿 一样
,
获得较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