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成就
。
这首诗是公元二O
七年曹操北征乌桓时写 的
,
他这年五十 三岁
。
诗中的
“
老骥
”、“烈
士
”,
正表现了他老 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和统一 中国的积极乐观精神
。
这首诗针锋相对地批
判了儒家的
“天命”思
想
。
孔丘认为
“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
曹操则说
:
“
盈缩之期
,
不但
在天
;
养怡之福
,
可得永年
”。
孔丘说他
“五
十而知天命
”,
并用
“天命”论来吓
唬人
,
要人
们
“畏
天命
”。
曹操则认为
“知
天命
”的孔丘,
却逃不 出
“莫不有终期”的
自然规律
。
孔丘说
他五十岁以后懂得
“
天命
”,
曹操五十三岁 写的这首诗
,
却高举反
“
天命
”的大旗,
强调人
的主观努力的作用
。
曹操到五十六岁
,
更正式宣 布他
“不信
天命之事
”。
这时
,
曹操已
“荡
平天下
”,
统一中原了
。
他是在总结自己一生
“推弱
以克强
,
处小而禽( 擒)大
”
的《明本
志令》中谈到
“不
信天命
”的。
不信
“天命”的 人偏能
以弱克强
,
以小胜大
,
信
“天命”的
孔
丘呢?正好五十六岁时搞复辟失败
,
被赶出鲁国
,
开始了
“丧家之犬”
的流亡生涯
。
这就
有力地说明必须靠人力而不能靠
“天命”。
曹操的诗歌
,
不仅所表达的思想是尊法反儒的
,
他从事诗歌创作本身
,
就具有鲜明
的尊法 反儒的历史意义
。
他不仅
“
登高必赋
”,
自己积极从事诗歌创作
,
并收罗文人
,
大
加倡导
。
他搜集天下文士
,
大都加以重用
,“
置之列位
”,
即使象陈琳这样曾替袁绍写文
章大骂过曹操祖宗三代的文人
,
也不予追究而加重用
。
所以
,
当时天下文士
,“悉
集兹
国
”,
在曹操父子周 围形成三国 时期的一个文学 中心
。
当时文人除曹氏父子(曹操
、曹王、
曹植合称
“三曹”
)外
,
还有孔融
、
陈琳
、
王集
、
徐干
、
阮璃
、
应瑞和 刘祯七人
,
史称
“建
安七子
”
(
“建安”是
汉献帝年号
,
公元一九六—二一九年)
。
其中孔融是孔丘二 十 代
孙
,
是当 时世族地主制造反动舆论的所谓
“清议派”
的头面人物
,
他恃其才望
,
猖狂地反
对曹操 尊法 反儒的路 线
。
曹操便于公元二O八年镇压了这个孔丘的 孝子贤孙
,
这也是曹
操尊法 反儒的一个果断行为
。
建安文人除
“三曹”“七子”外,
还有邯郸淳
、
繁钦
、
路粹
、
丁仪等
,
总计 不下百十人
,
真所谓
“
彬彬之盛
,
大备于时矣
”@。
这样一大批文人在曹氏父子的倡导下
,
形成一股文
学创作的 巨大声势
。
在当时
,
这是文学创作领域 中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风尚
。
曹操在文学
史上的贡献
,
即在于此
。
沈约在
《宋书
·
减熹传论》里说
:
“
自魏氏膺命
,
主爱雕虫
,
家
弃章句
。”
就是说
,
从曹魏当权后
,
由于 当政者的曹氏父子爱好诗歌创作
,
影响所及
,
家
家都把传统的
“章句”之学抛
到一边去了
。
所谓
“章句”,
就是解释儒家经典的经学
,
这是
汉代地主阶级赖以维护其统治地位的重要精神支柱
。
从西汉后期到整个东汉的二百多年
中
,
在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下
,
乌烟瘴气的章句之学
,
`
几乎独霸整个学术思 想领域
。
在这
个时期内
,
文学艺术很难摆脱儒家思 想的束缚而自由发展
。
汉末黄巾大起义摧毁了东汉王朝
,
地主阶级在这一猛烈 冲击之下发生了分化
,
经学
就随着地主阶级 中旧势力的衰微而衰微
,
文学则在地主阶级 中新势力的正确对待下
,
从
儒家传统思想的栓桔下解放出来
,
开辟了 自己广阔的天地
。
那时
,
曹操敢于在诗歌 中大
胆嘲讽汉代 经学大师郑玄了
:
“德行不
亏缺
,
变故自难常
。
郑康成 (即郑玄 ) 行酒
,
伏地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