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曹操为其法治路线服务的诗歌创作
(0 次评价)4532 人阅读0 次下载
袁术却回答 : “曹公 尚在, 未可也 。”③所 以曹操说 , 当时如果没有他 ,“不知 当几 人称帝 , 儿人称王 ”④, 确是事实 。 曹操的 《短歌行》 ( “周 西伯昌 ” )一诗 , 就表达了他维护统一的政治态度 。 这首诗 歌颂 了周文王 、 齐桓公和晋文公三 人 , 说周文王在三分天下有其二 , 仍 “臣节不 坠 ”, “犹奉事殷”。 齐桓公 、 晋文公是春秋时最强 盛的两大霸主 , 齐桓公有 “ 九合诸侯 , 一匡 天下 ”之功; 晋文公 “名亚 齐桓 ”, 也能 “躬奉 天王 ”。 曹操在 《让县 自明本志令》中也表 示过同样的意思: “齐桓、 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 , 以其兵势广大 , 犹能事奉周室也 。’, ⑤ 这都是表白自己当时的政治态度 。曹操这样 写并不是从 “忠”于汉 室 出发而要 守其 “ 臣节 ”, 主要是为其统一中国的政治服务 。 当时 , 曹操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战胜众多的封建割据势 力 , 而以维护汉王朝的 一统天下为旗号 , 可大大减少统一中国的 阻力 。 这样 , 首先必须 自己不制造分裂 , 所以他一再表示 , 纵使自己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 , 但仍将象齐桓 、 晋 文之奉事周 室一样 , 要维护 汉王朝的一统天下 。 曹操在诗文中反复宣扬这一思 想 , 显然 具有反对搞割据分裂的用意 。 当时 , 曹操统一中国在北方的劲敌 , 是 “ 四世居三公位 ”、“势倾 天下 ” 的袁绍兄弟 。 曹操的名篇 《篙里行》 就对此二人大搞割据分裂的行为进行严厉的谴责 。 在汉末宦官外戚狗咬狗的斗 争中 , 凉州军阀董卓于公元一八九年闯进洛阳 , 废少帝 , 立献帝 , 大肆烧杀掳掠 , 将洛阳城内宫室 、 府库 、 民房及周围数百里 内的城市村庄 , 焚 烧殆尽 。 公元一九O 年 , 各地军阀组成联军 , 以袁绍为首 , 举兵讨伐董卓 。 《篙里行》 写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 因这伙讨董联军 , 大都是当时割据称雄的地方豪强势力 , 他们 只顾争权夺利 , 扩充自己势力 , 所 以会师之后 , 大都观望不前 , 最后竟自相残杀起来 。 曹操在诗中批评他们说 : “ 军合力不齐 , 踌躇而雁行 。 势利使人争 , 嗣还自相栽 。”其中 特别严重的是袁绍兄弟 : “ 淮南弟称号 , 刻 玺 于北方 。” 即指公元一九七年袁绍的从弟袁 术在淮南膺号;袁绍在公元一九一年私刻 皇帝印于淮南之北 , 想 另立刘虞为帝 。 这种争 权夺利互相残杀 , 造成 “ 白骨露于野 , 千里无鸡鸣 ” 的惨状 。 诗的最后说: “生 民百余一 , 念之断人肠 l ” 曹操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这样来写 , 表现了他对割据分裂的强烈 反对 , 也 增强了对造成这种严重灾难的 罪魁祸首袁绍兄弟的鞭挞力量 。 前人评此诗为 “汉末实录, 真诗史也 ”⑥, 那是不错的 。 不过曹操写这首诗 , 显然不在于记录史实 , 而在为其 统一 中 国的政治斗争服务 。 曹操现存的全部诗歌 , 有四分之一是反映其为统一中国而战的征战生活 。 毛主席在 《浪淘沙 · 北戴河》词中提到的 “遗 篇 ” — 《观沧海》 便是其中之一 。 这首诗是曹操在 北征乌桓的途中写的 。 联系到平定乌桓后北中国基本统一和曹操在当时的必胜 信心来 看 , 他在诗中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宏伟景象: `旧 月之行 , 若出其中; 星 汉灿烂 , 若出 其里 ”, 充分表现了为统一 中国而战的广阔胸襟和壮志宏图 。 天下大乱 , 达到 天下大治 。 统一 , 是汉末大乱的必然结果 。 当然 ,“历史 必然 性的 思想 也丝 毫不损害个 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 因为全部历 史正 是由那 些无疑是活 动家的个人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8-02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0 09:40 , Processed in 1.72680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