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
,
鲁肃的家乡在京沪沿线交通要道上
,
对收集情报十分有利
。
收集到许多情报后
,
还必须对此进行深刻的分析
、
理解和正确的
判断
,
这就要凭各人的本领了
。
是否能得到一个好的智谋或计策
,
说
到底
,
关键还在于个人的才能
。
拥立献帝之策
曹操是听了苟或的计策后才迎献帝于许昌的
。
荀或与诸葛亮
、
鲁
肃一样
,
一边观望形势
,
一边考虑计策
。
但从年龄上看
,
荀或年长得
多
。
因此
,
对天下分裂的问题也有不同看法
。
建安元年(
19 6)
,
献帝逃 出长安
,
当他回归 到洛阳时
,
曹操曾考虑
过迎接献帝到许昌
。
从这一点看
,
曹操也 可谓一位谋士
。
但他的 部下
却反对说
:“
山东(今河南
、
河北 及山东的 一部分)未平
,
韩逞
、
杨奉新
将天 子到洛阳
,
北连张扬
,
未可卒制
。”
这 时荀或便劝曹操说
:“
昔(晋文纳周襄王 而诸侯景从)
,
高祖东
伐
,
为义帝绮素
,
而 天下归心
。
自天子播越
,
将军首倡义兵
,
徒以山东
扰乱
,
未能 远赴关右
,
然犹分遣将帅
,
蒙险通使
,
虽御难于外
,
乃 心无
不在王 室
,
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
。
今车驾旋珍
,
(东京棒芜)
,
义士有
存本之思
,
百姓感旧而增哀
。
诚因此时
,
奉主上以从民望
,
大顺也
;
秉
至公以服雄杰
,
大略也
;
扶弘义以致英俊
,
大德也
。
天 下虽有逆节
,
必
不能为累
,
明矣
,
韩逞
、
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
,
四方生 心
,
后 虽虑
之
,
无及
。
①
”曹操
听了荀或之言后
,
立即点将率兵奔赴洛阳
,
迎献帝
于许昌
。
荀或利用 中国人之心理
,
引史据论而说之
。
可见
,
作为 一名
谋士
,
学习历史
,
分析历史
,
引经据典
,
分析问题
,
也是不可缺少的一
个重要方面
。
采用良策的条件
曹操后来欲称魏公之时
,
荀或极力反对
,
终于为曹操所迫而自
杀
。
但是
,
在劝曹操迎献帝于许昌的字字句句言辞里
,
我们可 以看到
他那一颗忠于汉室之心
。
对曹操来说
,
他的计策可算得上曹操创业的
一
3 3
一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