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
;
而对他自己来说
,
却是悲剧的开端
。
尽管如此
,
他后来仍在曹
操与袁绍的对立之间为曹操献了许多良策
。
与荀或同时期的袁绍的谋臣沮授
,
曾再三劝说袁绍迎接献帝
,
但
均遭袁绍拒绝
。
所以
,
无论怎样好的计策
,
若不能得到采用
,
那就只能
成为一张画饼
。
而且
,
谋臣是否能在后世留名
,
那就看这个谋臣是否
能找到一个好的君 主
。
而君主能否成大业
,
又要看他是否能充分发挥
谋臣和部将的能力和作用 了
。
当然
,
在进入高度组织化的当今社会里
,
个人的才能往往难以得
到承认
,
但我们也不能不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
司马彭与诸葛亮的较量
计策并不一 定是按照一个国家的纲 领而设想出来的
,
可以说汁
策是在某种场合下的一 个特定 的记录
,
在英雄辈出
、
竞争激烈的三国
时代
,
多数计策的目的都是为了消灭敌人
,
保存 自己
。
这 一点 正是《三
国志》的趣味所在
。
司马鼓与诸葛亮在五丈 原的争夺战中
,
双方都采
用了虚虚实实
、
真真假假的攻心战
,
就是这样 的例子
。
蜀建兴十二年
,
即魏青龙二年(2 34 )二月
,
诸葛亮率十万大军进
驻渭南
,
并出击武功
。
对此
,
魏国派大将军 司马鲜防守
。
此时 明帝指
示司马煎
:
魏军不可主动出击
。
而 司马鼓则出军渭南
,
摆出一副背水
而战的架势
,
并对部下说
: “
亮若勇者
,
当出武功
,
依山而东
。
若西上五
丈原
,
则诸军无事矣
。”②
也就是说
,
诸葛亮若东进便是速决战
.
若西
进则是持久战
,
但从诸葛亮 一贯的战术来看
,
是要西去 坚持持久战
的
。
那时
,
蜀军已与魏军交战多次
.
但都未采取过 蛮十的办法
,
而 是
脚 踏实地地节节进攻
。
魏延因此而对诸葛亮发牢骚
,
说诸葛亮胆小 怕
死
。
然而
,
诸葛亮仍然西行去五丈原扎寨了
。
为了打一场持久 战心
葛亮还实行 了军屯制度
。
其实
,
司马鲜也希望诸葛亮打持久战
。
当诸葛亮还未安好营
、
扎
好寨时
,
司马鳃便派郭淮张当 出击积石原
,
并打了个大胜仗
。
此后 虽
一
3斗
一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