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国演 义》 是 怎样 塑造 刘备 形 象 的 1 5 3
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开篇伊始,
一
个艺术化、理性化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便深人人心了。
第二,变假为真。刘备的诸多假仁假义,常被演绎成真仁真义。
比如,刘表 “ 托国” ,想让刘备继为荆州牧,刘表说:“ 吾今年老多病,不能理事,贤弟可来助
我。我死之后,弟便为荆州之主也。 ”裴松之早已指出,刘表舍嫡立庶,情计久定 ,无缘临终举荆州
以授备,此乃不然之言。其实,当时刘表周围有蒯越、傅巽、王粲等为代表的一股很强的亲曹势力和
以其次子刘琮为首的实权派 ,他们不仅不愿轻易失国于人,竭力抵制刘琦 ,而且经常酝酿除掉刘备。
刘备自然明白其中情理,“ 不敢当此重任” ,所以诡称 “ 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
不忍也” 。《 三国演义》加上了诸葛亮同刘备的如下对话:诸葛亮问:“ 景升 ( 刘表字)欲以荆州付
主公,奈何却之? ”刘备说: “ 景升待我,恩礼交至,安忍乘其危而夺之 ! ”诸葛亮不 由感慨而叹:
“ 真仁慈之主也! ”( 第三十九回)诸葛亮说:“ 今若不取,后悔何及! ”刘备说:“ 吾宁死,不忍作负
义之事。 ”( 第四十回) 。
另如,刘备人川的目的本来非常明确,就是要夺得刘璋的益州而自为其主。这是他同诸葛亮早已
确定的既定方针 。但 《 三国演义》却尽力回避刘备的真实思想,好像一切都是庞统、法正等人的计
谋,将他陷人不义,使他渐离初衷,最后不得已才决定夺取以诚相待的 “ 兄弟”刘璋的地盘。
甚至篡改事实,使刘备的 “ 不义”之举变成 “ 正义”行动。例如,史载,刘备召斩刘璋大将杨
怀、高沛。这本是刘备 、庞统的阴谋暴露以后的实际行动。《 三国演义》则颠倒原委,说成是杨怀、
高沛 “ 各藏利刃” ,阴谋行刺,刘备不得已而为之。
第三,围绕 “ 义”字讲故事。《 三国演义》特意着力于用一个 “ 义”字贯穿于刘备的事业之中,
诸多行事都成了为义而举。
例一,陶谦面临曹操的威胁,深知自己的两个儿子无能,不足以承当大任,临死让刘备接任徐州
牧。刘备鉴于当时的局势,北有曹操、袁绍 ,南有袁术,不敢贸然答应。此有史可据。《 三国演义》
却加上了如下对话,以表露刘备 “ 义”性心理 ,面临大利而不忘大义:关羽说 ,“ 既承陶公相让 ,兄
且权领州事。 ”张飞说,“ 又不是我强要他的州郡,他好意相让 ,何必苦苦推辞。 ”刘备说,“ 汝等欲
陷我于不义耶! ”( 第十一回)
例二,吕布被曹操打败,投奔徐州,《 三国演义》说刘备明知吕布反复无常,不可信赖,又得曹
操密书 “ 教杀吕布” ,而且关羽、张飞也都劝刘备杀掉 吕布。张飞说: “ 吕布本无义之人 ,杀之何
碍! ”刘备却说:“ 他势穷而来投我,我若杀之 ,亦是不义。 ” ( 第十四回)
例三,官渡之战本是袁绍、曹操为争夺和加强最终权力而不可避免的战争 ,深刻地影响了东汉末
年的形势。就当时的形势言,无所谓 “ 正义”和 “ 非正义” 。《 三国演义》把它同刘备联系起来,说
刘备为了防止曹操对自己的进攻,用陈登之计,请大学者、“ 弃官归田”的尚书郑玄写信给袁绍,劝
其起兵伐曹。袁绍接到信后,遂与文武官员商量,袁绍问:“ 郑尚书有书来,令我起兵助刘备,起兵
是乎?不起兵是乎? ”有的反对 ,有的则说应该 “ 从郑尚书之言,与刘备共仗大义,剿灭曹操” ,最
终决定帮助刘备同曹操打一仗,即令书记陈琳起草 《 讨曹檄文》 ,起精兵三十万,向黎阳进发。( 第
二十二回)不久 ,刘备被曹操赶出徐淮地区,丢妻失子,归投袁绍。当时,袁绍属下分歧严重,有
远见的沮授、田丰都不主张进一步发动进攻,这使袁绍非常生气。《 三国演义》说,袁绍去问刘备,
刘备向袁绍晓之以大义:“ 曹操欺君之贼 ,明公若不讨之,恐失大义于天下。 ”袁绍说:“ 玄德之言甚
善。 ”遂兴兵。这些宣传刘备为了 “ 大义”而推动袁绍抗曹的情节,历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二
十五回)
例四,《 三国演义》特写了一场不曾存在的军师徐庶帮助刘备计袭樊城的战争,打败曹仁、李
典。曹操为了得到徐庶,设计将徐庶的母亲抓去,刘备闻此消息后,大哭说 “ 子母乃天性之亲” ,便
忍痛让徐庶去归投曹操。谋士孙乾密劝刘备 “ 切勿放去” ,并对刘备说:“ 操见元直 ( 徐庶字)不去,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