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5 4 社 会 科 学战 线 · 2 0 0 4年 第 4期 ·先秦 两汉 史研 究
必斩其母。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也。 ”刘备大不为然,说:“ 不可。使人杀其母,而
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大家听
了都很感动。( 第三十六回)
例五,作者写刘备 “ 携民渡江” ,兵败当阳,虽以不少文字描述战争过程,但自始至终都是用
“ 仁、德、义、情、勇”这条线贯穿起来。
德及黎庶
刘备很懂 “ 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为政在宽,史无苛敛记载。不少作为,应该肯定。
《 三国演义》作者笔下的刘备,则完全 “ 德君”化了。他考虑问题,总是以 “ 以德及人”为出
发点。
刘备得到 “ 的卢”马一匹,先是作为礼物送给刘表,刘表听蒯越言 “ 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
白点,名为 ‘ 的卢’ ,骑则妨主” , 便托词说 :“ 贤弟不时征进,可以用之,敬当送还。 ”刘备骑马出
城,伊籍对他说:“ 此马不可骑,乘则伤主” ;不久,单福 ( 徐庶)对他说,“ 的卢”虽是千里马,
“ 却只妨主” ,如 “ 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 。刘备闻
言变色说:“ 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 ”单福说:“ 向闻使君仁
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 ,“ 吾 自颍上来此,闻新野之人歌日 ‘ 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
民丰足’ ,可见使君之仁德及人也。 ”( 第三十五回)
刘琮降操后,荆州许多人归投刘备,“ 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 ,诸葛亮等劝刘备弃
众而 “ 速行保江陵” ,刘备不忍,说:“ 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 ④ 撇开战略上
的失算不谈,这的确算得上是刘备的义德之举。由此受到后人赞扬,实属应当。但 《 三国演义》为
了更加拔高刘备的形象,说刘备望见百姓 “ 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便痛
不欲生,“ 欲投江而死 ,左右急救之” ,实属外加之笔 ( 第四十一回) 。
渴得人才
刘备和曹操、孙权都很爱才。但 《 三国演义》对于曹操 孙权爱才用人的思想和行动,并没有
做到应有的充分反映。相反,刘备爱才、求才、用才的一些作为和思想,虽然不及曹操和孙权,但却
通过典型事例被夸张了。
例一,“ 伐树望徐” 。刘备历经磨难,逐渐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所以从驻扎新野时开始了主动地
访贤活动,这是他的进步。徐庶是第一个投到刘备麾下的比较有文才武略的人物,非常受到刘备的重
视。但历史上并没有记录下徐庶的业绩。后来,徐庶的母亲的确被曹操捉去 ,刘备不得不放徐庶到曹
操那里去。《 三国演义》虚拟的樊城大战,让徐庶大展鸿图,大出风头。徐庶别去,刘备设酒饯行,
“ 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 。刘备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 玄德立马于林畔,看徐庶乘马
与从者匆匆而去。玄德哭日:‘ 元直去矣,吾将奈何? ’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日:
‘ 吾欲尽伐此处树木。 ’众问何故。玄德日:‘ 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 ” ’( 第三十六回)如此描写,
全是为了表现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人才的来归,以与曹操 “ 用权术相驭”的用人指导思想相区
别。
例二,“ 三顾茅庐” 。刘备通过与徐庶、司马徽的接触,知道了诸葛亮、庞统以及客居荆州的颍
川石韬 ( 广元) 、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建 ( 公威)等。这都是一些待机而出的人物,并不是隐士。但
他们中的多数,并不看重刘备,而是倾向于北去,到曹操那里做官。诸葛亮认为中原人才济济,难以
出人头地,所以暂时待机于家。史称刘备见诸葛亮,“ 凡三往,乃见”( 按:俗谓 “ 三请诸葛亮” ,其
说不甚确切,不是 “ 三请” ,而是去了 “ 三次” ,即 “ 三顾”才见到,一请也) 。《 三国演义》正是根
据这一模糊记载,艺术地加工出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艰辛、曲折和关羽、张飞的不理解。但作者只
字未提有关诸葛亮可能曾经主动求见刘备的记载。困难说得大、阻力讲得多、避开诸葛亮可能主动求
见的情节 ,这样,便将刘备求才的急迫心情更加突出而生动化了。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