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 是怎样 塑造刘备形象 的 1 5 1
朽的著作最后完成的。
据学者们考证,叙说三国故事的话本在宋元时代已经有了。如元初至元年间 《 三分事略》话本。
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故事的最早写定本是元代至治年间 ( 公元 1 3 2 1~1 3 2 3年)的新安虞氏刊刻的
《 全相三国志平话》 ,长达八万多字,三国故事的始末已粗具规模。金院本、元杂剧中存留至今的三
国故事剧目也有四十多种,剧本一、二十种。学界公认,罗贯中 《 三国演义》就是参照史籍、采摘
传说,并在这诸多已流传颇广的平话、杂剧的基础上写成的。因此 ,《 三国演义》 的思想倾 向,代表
着一个时代的思想。
历史的正统观和 《 三国志平话》 、《 三国演义》以及杂剧类的著作影响着千百年来人们对曹操、
刘备、诸葛亮、孙权等人的认识和评价。所以,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最重要的莫
过于让人们能够区分历史上和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不同。
这里,笔者试图以正史与 《 三国演义》相比照,探讨一下后者 ( 有些内容,自然包括它的源头
《 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等)是怎样塑造刘备形象的。无疑,这对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刘备是有益的。
一
、续家谱,说天命,“ 刘皇叔"当有天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 群雄”争霸,名显当世、功垂后代和遗臭千古者都不少。然
而,《 三国演义》开篇却置当时诸多显赫人物于一边,首先将后起的、出身孤寒、名不见经传的刘备
作为第一位 “ 英雄”推向读者,以期收到先人为主之效。渲染他的出身,描绘他的异形怪貌,凸显
他的远大志向,预示他必将获得成功而贵为天子,进而不断完善他的形象,提高他的身世,从而使读
者自始至终都有一种期盼刘备获得成功的欲望,把同情寄到了刘备一边。
提高身世
所有正史和有影响的历史著作,对于刘备的身世,大都寥寥数语。根据对 《 史记》 、《 汉书》和
《 三国志》等书有关记载的分析,刘备虽属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贞的后代,但自公元前
1 1 2 年刘贞因 “ 坐酎金失侯” ,至公元 1 6 1 年刘备出生,二百七十余年,他们这一支再无一人封侯,
早已是平民百姓了。虽然祖父刘雄做过县令,但并不能改变他们的这种社会地位,所以父亲死了以
后,便失去了生活依靠,成了孤儿,只好 “ 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南朝人裴松之和元人胡三省在注
《 三国志》和 《 资治通鉴》时均已明确指出:刘备 “ 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 ,“ 自
祖父以上世系不可考” 。
《 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自然不肯囿于这些仅有的记载,因此不惜虚构事实,
千方百计地提高刘备的身价。
第一,编造宗族世谱。《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编造了一个自汉景帝至刘备共十九代 ( 若从汉高祖
算起,共二十二代)的直系传承世系,其中在刘贞失侯以后至刘备的曾祖 “ 济川侯刘惠” ,仍有十三
人封侯。虽然祖父、父亲未及封侯,但刘备出身于皇族的 “ 世爵之家” ,却是非常明确的。这是完全
没有根据的。
第二,让皇帝认刘备为皇叔。《 三国演义》说,“ 帝 ( 刘协)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
喜,请人偏殿叙叔侄之礼。帝暗思: ‘ 曹操弄权,国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 ’
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设宴款待毕,玄德谢恩出朝。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 ” ( 第二十回)
这是非常滑稽、荒唐的记叙。其一,汉献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十七代孙,既然他按照世谱确定刘备是
刘邦的二十二代孙,辈分比自己小得多,怎么会认做皇叔呢?其二,刘备归依曹操之后,是曹操先后
表荐刘备为豫州牧、左将军、宜城侯的, 史有明记, 怎么可以偷梁换柱变成刘协为了除掉曹操而特意
加封的呢!
第三,通过别人之I: 1 ,宣示刘备的 “ 高贵”身世,以期灌输到读者的头脑中去。刘备得蜀之前。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