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 98
年第
6
期
文化的典型代表作品
。
谭 洛非先生在第八届《三国演
义》暨三国文 化学 术讨论会上曾经 指出
:
《三国演义》
“
既体现了三国那个时代 的精 神
,
是三国时代政治
、
经
济
、
文化以及道 德
、
哲学
、
价值取向的集 中表现
,
同时
又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奋斗中形成的理想
、
道 德
、
意识
、
行为标准和审 美情趣的文化传统
。”
即明
确强调了这一点
。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伦本位
。
如孔子宣扬的
“从 心所欲
不逾矩
”
,
老
、
庄标榜 的
“顺
应 自然
”、“
与物
委化
”
,
尽管前者着眼于礼教人伦
,
后 者着眼于天人之
际
,
但最终还是都归结到身心内外协 调的境界
。
这种
注重身心 内外协调的总体人生价值观
,
构成了我们民
族文化的出发 点
,
从而 也势必将
“
道德人伦
”
意识
,
视
为文化体系的重心
。
自古以来
,
儒家如孔子讲
“仁者爱
人
”,
孟子讲
“尽 心知性”,
都是 围绕道 德修养问题来建
立自己的学说
。
道家如老
、
庄
,
表面看来侧重
“天道”,
其实他们倡导
“
道法 自然
”,
也是 为了说明人应该顺应
自然
、虚静
无为
,
仍然 还是落脚到 人的 自我完善上来
。
以中国传统 文化的精神看
,
《三国演义》与 中国传
统文化
,
无疑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
比如
,
小说颂扬 的
刘备
“
仁政爱民
”的
民本思想
;
诸葛亮
“鞠
躬尽瘁
,
死而
后已
”
的用事精神
;
以刘
、
关
、
张桃 园结义为代表的重
义情操
;
对曹操
“宁
教我 负天下人
.
休教天下人负我
”
的道德批 判
,
以及贯穿全书的忠义观念
,
等等
,
都无不
鲜明地体现着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
。
中国传统的文化 精神
,
是在 历史的进程中建构起
来 的
,
深入探究三国文 化的 内涵与表现
、
形成与发 展
及其在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进程中所产 生的重大影响
,
对于我们认识民族 文化传统
、
建构社会主 义时期的新
文化
,
势必具有积极的意义
。
但是
,
弘扬民族文化
,
并 非意 味 着对传统文化 的
全盘继承
。
传统文化
,
是 古代贵族宗法制农业社 会的
产物
,
它的精神实质和整个体系已成过去
。
复兴传统
、
拘守传统
,
肯定是无足取的
。
然而
,
另一方面
,
传统文
化 中许多具体的文化成 分
,
如一些理 论范畴
、
道 德原
则
、
心理机制等
,
只要经过严肃慎重的选择加工
、
扬弃
改造
,
也 还是完全 可以用来积 极促进 新文 化建设的
。
因而
,
这就需要 我 们以当代意识反观《三国演义》
,
站
在新的时代高度
,
对作品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
认真清理
。
当然
,
以当代意识反观《三 国演义》的真正意 义
,
并不只是 要求我 们站在今天的社会政治和道德 的 台
阶上
,
对过去的历史生活
、
历史人物形象
,
按照今天的
尺度给予 一个既定的评价
;
更为重要的是从 建构新文
化 的宗 旨出发
,
紧密联系现代社 会生 活的 实践
,
消化
传统
、
利用传统
、
推 陈出新
,
从而为选择加工
、
扬 弃改
造传统文 化并使之成 为新文化 的有 机组 成部分提供
有益 的借鉴和启示
。
从操作上讲
,
其最佳方式
,
则应当
是以发展 的眼光
,
把三国文化现象放到传统文 化的历
史进程中
,
进行动态的
、
系统的考 察
,
从中透视出三国
文化现象与当代精神的相通之处及相悖之处
,
从而 启
示人们对 之予以扬弃和改造
。
《三国演义》的研究工作
,
在深 入探究其文 化内涵
方面
,
历来都有 好的传统
,
也取 得了很 大的成绩和众
多的成果
。
这些
,
是有目共睹的
。
然而
,
成绩和成果背
后
,
也存在着某些不容忽视的不足
。
这就是
:
有关传统
文化的探 究
,
大多仍停留于对作品所显现的文化意义
做平面的
、
凝固的分 析研究
,
而未能以发展的眼光
,
把
三国文化放到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之中
,
进行更 为系
统的深入考察
。
那种死抠 一本书
、
死抠一个 人物的现
象
;或是站在
今天 的社会政治和道德 的台 阶上
,
对过
去的历 史生 活
、
历 史人物现象
,
按照今天 的尺度给予
一个既定的评价的简单做法
,
仍然还比较普遍
。
1 993
年
,
第八届《三国演义》暨三国文 化学术 讨
论 会上
,
杨建文 先生曾经提 出一个观 点
,
他认为
: “
从
文化学的角度看
,
《三国演义》小说已经构成 一种客观
存在的
‘三国演义文化现象’。
其流变大体可分为四个
阶段
:
1
、
原型三国文化(三国时期)
;
2
、
前导三国演 义
文化(隋唐宋元 时期)
;3
、
本体三国演义文化(元末至
明中叶)
;
4
、
后续 三国演义文 化(明中叶至今及 未
来)
。”我以
为
,
这 种划分
,
把 三国文化作为一种 自在 自
足的独立 文化现象
,
固然 尚待商榷
;
但从 发展眼光看
待三 国文 化现象
,
却无疑是一种 富 于积 极意义的见
解
。
遗憾的是
,
能够把三国文化现象放 置到传统文化
的历史进程之中
,
作 为一种开放的 动态的系统去进行
探究
,
这样的文章尚不多见
。
当然
,
好文 章也不是绝对
没有
。
1990
年
,
熊笃先生的《从
<三国演义)看
“忠”的
观念的沿革 演变》以及《从<三国演义>探索 古代传
统道德 中
“
义
”的演
变
》
等文章
,
就是以发展 眼光研
究三国文化现象 的先声
。
而
19b5
年王齐洲先生所写
的《论关羽崇拜》
,
则是更进 一步地把三国文 化现象作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 99 0
年第
3
期
。
《夭府新论》1 99 0
年第
5
期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