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
·
南开学报
为一个动态系统加以研究
。
文 章把对 关羽的崇拜现
象
,
放到一个 广阔的背景 中
,
考 察其演变及其 与传统
文化的关系并探寻其 中的缘由
,
以期
“
能正确地评价
它
,
合理地利用它
,
成功地引导它
,
以有利于我 们民族
的思想文 化建设和精 神文明建设
”,
就是 意在通过
消化传统
、
利用传统来推 陈出新
。
而这正是我们所希
望看到的以当代意识反观《三国演义》的可贵尝试
。
其
长处在于
,
不仅从小说的客观方面体现 了关羽形象丰
富的文化内涵
,
而且从研究者 的主体方面透视出当代
意识的烙印
,
从而也就帮助我们超越时代
、
打通古今
,
帮助我们以当代意识的穿透 力从 古代作品中读出自
己
、
读出自我
、
读出时代精神
,
帮助我们为建构新文 化
而提供某种有益的 启示 和借鉴
。
当今的 社会
,
是一 个开 放的社 会
,
建构新时期 新
的文化
,
必然要求我们为适应社会生活 实践和发展的
客 观需要
,
不拘一 格广泛吸收
,
采 集人类一切进 步的
有益的文 化成 分来 不断丰富
、
完善其文化结 构体制
。
另一方面
,
正如恩格斯所 说 的那样
,
从巴尔扎克 的作
品中能够学到许多经济细节方面的东西
,
如革命以后
动产和 不动产的重新分配问题等等
,
小说作为用美学
方法写 成的历史
,
也确为人们采集各种各样的信息提
供了无 限丰富的矿产资源
。
从这 一意义上说
,
对作品
进行 某些应用性研究
,
自然也不失为以当代意识反观
《三国演义》的一种认知途径
。
从当代社会 的需要出发
,
对《三国演义》做广泛的
应用性研究
,
其理论依 据和心理基础
,
是众所周知的
接受美学
。
接受美 学理论 的代表人物尧斯在 其《文学
史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中指出
:
“一部
文学作品 不是独
立 自足的对 每个 时代每一位读 者都提 供同样 途径的
客体
,
他并不是一座文碑独白式地展 示自身的超时代
本 质
,
而像是一本管弦乐谱
,
不断地在它的读 者中激
起新的回响
,
并将作品本文从语词材料 中解放出来
,
赋予它以现实的存在
。”
诚如斯言
,
人类的文学活动 实
际厂是通 过
“
作 者一文本
一
读者
”
这一完整过 程完成
的有人说过
:
没有人读书
,
人们在书中读 的都是自
己
。
实为不刊之论
。
在阅读过程中
,
由于 人们从不同的
立场
、
观 点
、
角度出发
,
采用 不 同的思维方式
,
因而 对
一部作品产生 不同的看 法
,
从作品读到各自认同的内
容
,
这 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
因此
,
我们不反对人们
从不同的方面和视角去解读《三国演义》
。
近年来
,
《三国演义》的 应用性 研究
,
已成为与作
品文化探究相继出现的又一热点现 象
。
大家研究《三
国演义》
,
从 中解读并 进而领 悟了军 事 谋略
、
法制思
想
、决 策理论、领
导策略
、
领导心理
、
领导艺 术
、
人才观
念
、
用人艺术
,
等等
,
写 了许多文章
,
说明 在应用性 研
究方面取得 了很大成绩
。
但是
,
应 当指出的是
,
应用性研究必须特别注意
分寸
,
掌握好尺度
。
因为
,
《三国演义》毕竟不是军 事
学
、
管理学著作
,
不是人才学
、
心理学著 作
,
也不是 决
策论 著作
;
同时另一方面
,
文 学研 究也不是一种纯 粹
的个人行为和消闲清谈
。
因此
,
即使是应用性研究
,
也
不 宜搞得过于琐碎
、
浅薄
,
不宜过于 随意地做简单机
械的类比和比附
。
曾经有位热心的读者
,
写 了一篇 关
于《金瓶梅》的论文以征求意见
,
文章说
:
潘 金莲训练
雪狮子 猫以陷害官哥的描写
,
可以证明在 中国早就有
了关于条件反射 的理论
,
并 由此推 论要比西方 早好几
百年
。
此种研究
,
难道不值得我们引以为训 吗?
其实
,
类似的选题和论文
,
在《三国演义》的应用
性研究中
,
也似曾相识
。
如某公 的( ( (三国演 义)公关语
言初探》一文
,
虽未及拜读
,
想必也不会讲出多少道
理
。
现代公共关系1 903年才在美国产生
,
《三国演义》
又何来公关语言呢?足见
,
提法本身就不科学
,
且过于
牵强
。
总之
,
像这样搞应用研究
,
无疑会降低探 讨《三
国演义》学术思想的严肃性和论 者的学术品格
。
这些
,
实在都是不能不予以充分注意 的倾 向性问题
。
(作者单位
南开 大学中文系
300071)
《天津社会科学》1 9 9 5
年第
5
期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