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再创造
众
诸葛亮这个艺术形象是千年间人民智慧的 结 晶
。历
史上的 诸葛亮确是个智慧
、
忠贞之 士
,
他
“出师
未捷身先死
”
,
后人为之惋惜不已
,
杜 甫誉之为
“万
一占云
对一羽毛
”
。
他病逝五丈
原后
,
他的故事在民间巳广泛流传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越 传越奇
。
房出版的《四分律删繁补
阔行事沙》的注疏中
,
已提及
“死诸葛走生仲达”
的故事
;
元代有关诸葛亮的杂剧有《博望
烧电》
、
《黄鹤楼》
、
《隔江斗智》
、
《卧龙冈》
、
《诸葛论功》
、
《诸葛祭风》
、
《五丈
原》
、
《烧樊城》
、
《哭周瑜》九种
,
现只存《博望烧屯》
、
《黄鹤楼》
、
《隔 江斗智》三
种
。
佚曲《秋风五丈原》只存下一支残曲
。
“平 话”
有《全 相三国志平话》
。
用 这 些元代杂
剧
、
平话 和《三国演义》对比
,
显然
,
后者是充分利用前者作为素材
,
以塑造诸葛充的艺术
形象
。
但作者罗贯中不是照搬
,
而是一方面撷取历史其人的性格特征并遵循其人的历史主要
事迹
,
一方面吸取元代杂剧
、
平话以及文人笔 记
、
民 间传说
,
加以重新创造
。
之 后
,
再经毛
宗岗的修订
,
诸葛亮的艺术形象更加丰满
。
因此
,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
,
比之元代杂
剧
、
平话 的诸葛亮形象
,
更高大
,
更完整
,
更生动
,
更逼真!
“
三顾草庐
”
史有其事
。
《蜀书
·
诸葛亮传》记载
:
因徐庶推荐
,
刘 备往访诸葛亮
,
“凡三往,
乃见
。
”
诸葛亮乃向刘备提出隆中策
。
《诸葛亮后出师表》也说
:“先帝不以 臣
卑鄙
,
狠自枉屈
,
三顾臣放
一草庐之
中
,
谱臣以当世之事
,
由是感激
,
遂许先帝以驱驰
。
”
但
“三顾”
具体情况
,
史书未记
。
《三国志平话》也写得很简略
:
第一顾
,
诸葛亮在家
,
但教
道童谎言
“
咋日去江下与八俊饮会去了
”,
刘备在墙上 写 了一首诗
,
便回新 野
,
第二顾
,
诸葛
亮也在家
,
却教道童说
“去游山玩
水未回
。
”
刘备失望
,
又在墙上题了一首诗,第三顾
,
诸
葛亮因感其三顾和看了墙上的诗知其志才接见
。
所谈隆中策也有缺陋
。
还称诸葛是个神仙
。
如此描写
,
使人仅知道诸葛亮是个不 食人间烟火者
,
他的形象并没有树立起来
。
但在《三国
演义》里
,
“三顾草庐”
被描写得十分精采!它的 艺术特点是
:
以虚 写实
,
烘云托月
。
早在
“三顾”
之前
,
水镜先生指出刘备落魄不偶是因
“左右不
得其人
”
后说
:“伏龙
、
凤雏
,
两
人得一
,
可安天下
。
”
但不讲出其姓名
。
此两人如此有本事
,
刘备当急欲知其人
,
屡问
,
水
镜只是说
“
好!好! , ,这样
,
伏龙
、
凤雏大名更引起刘备关注
。
后经徐庶
“走马荐诸葛”
,
刘
备才知
“伏龙”
即诸葛亮
。
徐庶屡出奇计
,
辅佐刘备屡败曹军
,
刘备十分佩服他
,
而徐庶却
说
,
自己与诸葛相比
,
“譬犹弩马
并麒麟
、
寒鸦配鸯凤耳
。
”
并赞
“此人乃 绝
代奇才
,
使君
急宜枉驾见之
。
若此人肯辅佐
,
何愁天下不定乎!
”
这使刘备求贤之心更切
。
而刘备枉驾去
请
,
并非一请即出
,
一访不见
,
二访仍不见
,
不唯刘备心 里焦急
,
读者也跟着焦急
,
因想见
其人而 不见
,
则越想见其人
。
作者正是掌握心理学的奥妙
,
在三 顾前一 直不让诸葛亮 亮相
。
从水境先生提到
“
伏龙
”
大名以至刘备两 次往 访
,
虽然不让诸葛亮 出场
,
其实是 采用以虑写
实
、
烘云托月的手法来刻画诸葛亮的艺术形象
。
水镜先生和徐庶 的赞话
,
是对诸葛充做总 的
评价
。
在
“三顾”
中
,
用古风一首
,
赞卧龙居处之 幽淮
,
其 人 之高尚
,
但并非 一般隐者
,
而
是
“专待春雷惊
梦回
,
一声长啸安天下
。
”
其 门上 一 联
:“
淡泊以明志
,
宁静以致远
。
”
这
二语则概括了诸葛的为人
。
刘备一访二访
,
不见诸葛
,
却先后见其友崔州平
、
石广 元和孟公
威
,
这些人容貌不凡
,
道古论今
,
学识渊博
,
其 友如 此
,
而为其友 所 推崇的诸 葛亮可 想而
见
。
但他们只讲数与命
,
超然世外
,
正如他们所说
:
“独善其
身尽日安
,
何 须千古名不朽l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