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姗 还深 受它 的影 响
。
于此 更可见出建安诗人文 学观 念的进步
,
以及 他们对 中 国文 学发展
所作贡献之大
。
在完成了对建安文学繁荣原因的探讨后
,
我们再看吴
、
蜀文 学不兴的原 因到底怎样
。
我 们认为昊
、
蜀文 学不兴的原 因有三 个
:
一
、
统治者不爱好
,
不提倡;二
、
文学 观念 的
不 进步
;
三
、
政治
、
经济的背 景
。
孙 权 出身于豪强之家
,
其父孙坚
、
兄孙策都是 乱世英雄
,
勇猛强悍
,
善于用兵
,
而文采
不 足
,
为人极 轻桃果躁
,
结果 父子两人都不 得其死
。
他们 对文人并不 甚看重
,
另外
,
他们当
时的力量尚弱
,
也不 为士人所注 意
。
建安五年
,
孙策遇害
,
孙权是时年仅十 五
。
他具有和
父
、
兄一样的豪气
,
有胆有识
,
但比其父
、
兄更 敬重 士人
,
拉 拢他们
,
听取他们的意见
。
至
建安十三 年赤璧之战 后
,
遂确定 东吴半 璧江山
,
人才济济
。
但多为政治人 才
,
其间没有一个
象王架
、
刘祯那样具有文学才能的 人物
。
据 《昊书》记载
,
魏文帝曾嘲弄 赵咨
,
问曰
:
“吴
王颇知学乎
?
”
咨曰
:
“吴
王浮江万艘
,
带甲百万
,
任 贤使能
,
志存经略
,
虽有余间
,
博览
书传历史
,
藉采奇异
,
不效诸生 寻章摘句而已
。
”
赵咨的 回答较为合乎实际
。
孙权自然 不
是不知学
,
他曾对吕蒙说 自己
“少 时历
《诗 》
、
《书》
、
《礼记 》
、
《 左传》
、
了国
语》
,
惟不读《易》
。
”
但他的 学习都是有实际用处 的
,
如他劝吕蒙
“急读
《孙子 》
、
《六
韬 》
、
《左传》
、
《国语》及三史
”
那样
。
他投有写诗作赋的才能
,
也不提倡
,
到了晚年
,
他变得愈加 刚恨自用
,
对待文 人谋士也愈粗暴
。
如连曹不都为之设虚席的虞翻
,
因为不会饮
酒
,
差点儿被他杀害
。
又如他妒忌张 温声 名
,
遂 因事废弃张温
,
这与曹操的虚己纳贤是不 可
相提并论的
。
孙权死 后
,
吴 政权愈混乱
,
在激烈的宫廷斗争中
,
孙亮
、
孙休
、
孙皓陆续继位
,
唯 孙休
表现尚可
。
传载他
“锐意于
典籍
,
欲毕览百 家之言
。
”
但也只是经 学而非文学
。
至 于孙皓
,
更是一个暴君典型
,
滥施酷刑
,
终于葬送了东昊江山
,
作归命侯去了
。
统观 孙吴 统治者全 部形迹
,
他们对文人尚不 重 视
,
更谈不 上搞什么文学创作
,
也就不会
有
“邺 下风 气”
那 种有利于文学创作的 环境
,
文学理当不兴
。
蜀 国情况大休与吴相同
。
刘备出身低微
,
传载他
“不 甚 乐读书,
喜狗马
、
音乐
、
美衣
服
”
。
汉末 大乱他四处飘泊
,
直 至建安十九年据蜀以后
,
才逐渐站稳脚跟
。
蜀国在三 国中最
为局 促
,
历史又短
,
刘备
、
刘禅父子都无文才
,
也不爱好
。
刘备死后
,
诸葛亮操持蜀 国军政
大权
,
他是有名 的法家
,
务实际
,
所以蜀 国在文学上 连东吴都不如
。
第二个原 因是文学观念的不 进步
。
从 现有资料看
,
昊
、
蜀 二国没有一 点表明了文学 观念
的理 论
,
吴
、
蜀文人对文学的看法不得而知
,
但这 正从反面说明了他 们轻 视文学的态度
。
当
然
,
也许有人认为古代大量资料都已亡佚
,
不应该这样下结论
。
我们 认为
,
研究古代文 学
,
只能凭借现存资料
,
通过这 些资料的分析
,
尽量找 出当时社会的风貌来
,
而不 应该消极地归
结于
“可能性”
。
另外
,
不仅应该注意 到可能亡佚了的资料
,
更应该注意到大量保存下来的
资料
。
如果吴
、
蜀 二国的确有过文学的评论
,
不会 不留下一点痕迹的
。
从文学发展史看
,
文
学 理论 是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
,
不 可设 想一个没有文学的国家会有文学 的理论
。
在北方
,
曹
王不仅宣称文 学是
“经
国之大业
,
不朽
.之盛事
”
,
而 且给文学的体裁划分了类 别
,
并进一步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