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研究年第期
年
年十一月的诏书所说
“诸吏家
有五人三人兼重为役
,
父兄在都
,
子弟给郡县吏
,
既出限
米
,
军出又从
”
。
其特定的赋役负担也很沉重
,
所以
“
殊其门户
”
的经济内容就是优免其家人特定
的纳税应役义务
。
不过
,
尽管
“
殊其门户
”
无疑含有赋役优免的经济意义
,
但仍不宜把它推衍成是孙
吴针对士族或豪族而制定的带有普遍性的分割劳动人手和田赋的财政经济政策
从户籍管理的角度
考虑
,“殊其门户”
可能有两种处理形式
一是改变原来的户籍类别
,
上升为民籍
,
二是仍保留原来
的户籍类别而另作特殊记 号
。
但是
,
不管采取哪一种处理方式
,
对这些人家的赋役优免权都必须作
出特殊 的规定
。
因为
,
孙吴即使是属于
“
民籍
”
者仍是要纳税应役的
,
同时
,
孙吴对仕宦之家也没有
另立户籍类别
,
官僚之家并没有合法的赋役优免权
。
因此
,
为了落实
“殊其 门户”
所带来的赋役优免
待遇
,
官方肯定必须专门在这几户人家的户籍上加注某种记号
,
也就是说
“殊其
门户
”
仍然是适用范
围极其有限的特殊政策
,
难怪丁览等家都必须经过孙权的特许
。
二
、
“
食奉邑
”
的应用范围及其影响
根据记载
,
孙吴时期享受过
“食奉
邑
”
待遇的有两类人物
一类是孙氏宗室
。
他们的
“食奉
邑
”
具有皇室分封性 质
,
其应用范围是特定的
,
另当别论
。
另一类是大臣
。
他们的
“食奉邑”
是否具有可
比性
,
从而证 明
“食奉
邑
”
是一种制度呢
为此
,
重新检讨有关史料
,
孙吴的大臣食奉邑者有九位
《三国志》卷五五《周泰传》载
,
周泰是九江下蔡
《治今安徽凤 台县
人
,
数战有功
,“
孙
策深德
之
,
补春谷长
。
后从攻皖
,
及讨江夏
,
还过豫章
,
复补宜春长
,
所在皆食其征赋
。”
同卷《蒋钦传》载
,
蒋钦升任讨越中郎将后
,
“
以经拘
、
昭 阳为奉邑
”。
卷五六《朱 治传》载
,
朱治是丹阳故娜
治今浙江
安吉县北
人
。
建安七年
,
孙权任命朱治为吴郡太守
,
行扶义将军
,
“割姿、
由拳
、
无锡
、
毗陵为奉
邑
,
置吏长
。”
同卷《吕范传》载
,
吕范是汝南细阳治今安徽太和县东南人
。
赤壁战后
,
孙权任
命吕范为裨将军
,
领彭泽太守
,
“
以彭泽
、
柴桑
、
历阳为奉邑
”。
后为建威将军
,
封宛陵侯
,
领丹阳太
守
,
“
治建业
,
督扶州以下至海
,
转以深阳
、
怀安
、
宁国为奉邑
”。
卷五四《周瑜鲁肃吕蒙传》载
,
赤
壁战后
,
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
,“领南郡太守,
以下隽
、
汉 昌
、
刘阳
、
州陵为奉邑
,
屯据江陵
”。
周
瑜临死前推荐鲁肃代替自己镇守江陵
,
孙权
“
即拜肃奋武将军
,
代瑜领兵
。
瑜士众四千余人
、
奉邑四
县
,
皆属焉
”。
后来鲁肃移镇于陆口
。
鲁肃死后
,
孙权复令吕蒙代替鲁肃镇守陆口
,“肃军人马万余
人
尽以属蒙
,
又拜汉 昌太守
,
食下隽
、
刘阳
、
汉昌
、
州陵
”。
卷五五
《程普传》载
,
赤壁战后
,
孙权任
命程普为偏将军
,
领江夏太守
,
治沙羡
,“食四
县
”。
同卷
《徐盛传》载
,
孙权任命徐盛为建武将军
,
封都亭侯
,
领庐江太守
,“赐临城县为奉
邑
”。
从上面的史料来看
,
孙吴的大臣
“
食奉邑
”
有三个特点值得注意
一是
“食奉
邑
”
仅实行于孙吴
前期
,
孙权之后不再见用
。
二是能
“食奉
邑
”
的大臣除了朱治之外都是南渡人士
。
而朱治作为江东人
氏而得
“食奉
邑
”
有特殊之处
。
在江东顾
、
陆
、
朱
、
张四大 姓中
,
朱治是以州郡吏的身分最早跟随孙
坚北上征伐四方
,
后来又东渡相继扶其孙策
、
孙权的著名人物
,
所以得
“食奉
邑
”。
三是
“食奉
邑
”
止
于本人
,
不能世袭
由此可知
“食奉邑”
其性质不属于分封制
,
同样是孙吴前期主要用来照顾某些南
渡功臣元老的财政经济措施
,
江东大族人物几乎都被排除在外
。
必须指出
,
清人杨晨在
《三国会要》卷一《职官下》说
孙吴
“将军、
中郎将
、
校尉
、
太守等
每有奉邑
”。
可是他却未能举出除上述九人之外的佐证
,
而根据《三国志
·
吴书》的史料
,
孙吴有这
《三国志》卷四八城三嗣上传》
。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