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三项财经措施作用析疑
些官衔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奉邑
,
可见杨晨之说不足为据
。
就上述九人的情况来看
,
孙权选择
“食奉
邑
”
对象时仍然有如
“赐
田复客
”,
是因人而定的
,
因而称不上是 制度化 的措施
。
今人 不少论著称孙
吴实行过
“奉
邑制
”
,
这种概括同样有欠准 确
。
孙权采取的给一些功臣
“食奉邑”
的措施
,
和
“赐
田
复客
”
一样
,
由于应用范围相当有限
,
故对江南大地主经济的发展影响甚小
。
三
、
领兵制的双重性质及其经济影响
在谈到孙吴扶植江南大地主经济发展的政策时
,
与
“
赐田复客
”
和
“
食奉邑
”
两项措施比较起来
,
世袭领兵制才真正称得上是一项制度
。
因为孙吴享有世袭领兵特权的既有南渡的元勋和新贵
如周
瑜
、
鲁肃
、
凌统
、
蒋钦
、
韩当
、
周 泰
、
徐盛等
,
也有出自江东大族的将领如朱桓
、
陆逊
、
陆抗
、
全
综等既有战功显赫
、
威名远播的将领
,
也有功绩不彰的一般将领
,
应 用的范围比较 广泛
。
世袭领
兵制首先是一项军事制度
,
它指的是将领对名下的部 曲有父子相承或兄弟相继的统帅权
。
同时
,
世
袭领兵制又是一项财政经济制度
,
是孙吴政权与豪族之间分割劳动人手亦即分割财源的一项经常之
制
。
世袭领兵之所以会成为将帅之家的一种权利享受
,
其根源在于孙吴的领兵制度从一开始就 具有
双重性质
。
孙吴各将领名下的兵有三种来源一是政府授与或调配的
,
二是 自已通过召蓦
、
“
料民
”
从正户中强制征发或征服山越
所得
,
三是以自己的私家部曲为兵
,
不管是哪一种来源的士兵
,
一
旦名隶某个将领
,
他们就具有了双重身分
。
一方面他 们得为国家世代当兵
,
这种
“公有”
身分体现在
他们的
“兵籍”
上另一方面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对自己的统 帅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
,
得服
“私役”,
具有
“家部曲”
的私属身分
,
成为将领发展私人经济的劳动人手
。
这里还 可补充一点
,
即领兵制下的
士兵的公私双重性身分也体现在他们的经济来源方面
。
作为国家的士兵
,
他们可以获得国家常规的
钱粮糜赐
。
如
《三 国志》卷五七《朱据传》载
,
孙吴于嘉禾年间铸大钱之后
,
朱据的
“部 曲应受三万
绪
,
工王遂诈而受之
”
。
另一方面
,
作为
“家部
曲
”,
他们有时也可以得到将领的私人资助
。
如《三国
志》卷五六《朱桓传》载
,
朱桓
“
爱养吏士
,
赡护六亲
,
傣禄 产业
,
皆与共分
”,
以致死时
“家无余
财
”。
将领以各种方式自筹一部分财 力对士兵进行私人性质的资助
,
有利于巩 固士兵对他们的人身依
附关系
。
不过
,
孙吴领 兵制单凭其士兵身分的双重性以及世袭性还不足以使它成 为促进江南大地主经济
发展的有力扛杆
,
更重要的当是像高敏先生所指出的
,
孙吴的电田制与世袭领兵制是结合在一起的
“本质上是江南世族
地主集团之间割土地与劳动力的一种制度
”
所以
,
从经济影 响来 看
,
世袭领兵
制对江南 大地主经济的促进作用要比
“赐
田复 客
”
和
“食
奉邑
”
这两项单纯的财政资助措施广泛和有
力得多
。
从 实施的对象和时间来看
,
世袭领兵制对江南大地主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是
“赐
田复客
”
和
“食奉
邑
”
两者不可比拟的
。
世袭领兵制同时面向孙吴统 治阶层中的南渡流离集团和江东土著集团
,
应用
的范围比较广泛
。
仅
《三 国志
·
吴书》明载的享有世袭领兵特权的就有
人左右
,
而不像
“赐
田复
客
”
和
“
食奉邑
”
的应用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孙权主观决定 的
。
世袭领兵制必须以比较 牢固的人身
依附关系为基础
,
它其实是汉末长江南北以豪强为首 的宗族势力在孙吴权力分配中的反映
。
孙氏本
身就是世袭领兵者
,
皖北南渡豪族不少人是带着自己的宗族和部 曲来支持孙氏打天 下的
。
至于江 东
‘东吴屯田制略论’
,
‘魏晋南
甲
杜会经济史探讨’
,
人民出版”年版
,
第
,
页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