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
”
,
情节一缓
;
夏侯谆拒谏
、
继续进军
,
遇刘备
,
战则又胜
,
便驱 军至博望坡
,
于禁
、
李典见地势不
利
,
亦谏夏侯悼止军
,
情节二缓
。
博望坡一战篇幅虽
短
,
但因是紧张的战事
,
中间稍作缓冲
,
以调节张
弛关系
,
使部分与整体协调起 来
,
进而增强 整体结
构的和谐性
。
结种的张与弛同作品描述的事件性质有很 大
关系
:
格斗杀伐之事
,
紧 张激烈;
谈天论道之事
,
优雅淡泊;嫁娶宴乐
,
喜庆平和
;
生离死别
,
凄凄
惨惨
。
因此
,
文学作品事件的安排应该做到寒热相
济
,
喧闹热烈伴以宁静平和
,
格斗杀伐伴以优雅淡
泊
,
二者相互补衬
,
就可以弥补各 自的欠缺
,
甚而
能交相生辉
,
造成
“
相映成趣
”
的艺术效果
。
仍以
赤壁 之战为例
。
赤壁一战尽管有张有弛
,
但仍然给
人以氛 围热烈的感受
,
不过
,
读完华容道一章
,
人
们的感受就不一样了
。
曹操和破败之 军落荒而逃
,
被赵云
、
张飞冲了两阵
,
兵马损失殆尽
;
至华 容
道
,
“人皆饥倒,
马 尽困乏
。
焦头烂额者扶策而
行
,
中箭着枪者勉强而走
。
衣甲湿透
,
个个不全
;
军器旗接
,
纷纷不整
:
大半只是彝陵道上被赶得慌
,
只骑得秃马
,
鞍 髻
、
衣服尽皆抛弃
。
正值隆冬严寒
之时
,
其苦何可胜言
”
。
天寒
、
马寒
、
人寒
,
读者
至此亦觉心寒
。
类似的例子尚有许多
,
自不待详举
。
热后 见寒
,
以寒补热
,
读者则
“
躁思顿清
、
烦襟
尽除
”
。
作品的整体结构也就不会因为事件的雷同
一
律而减弱或失去其和谐性
。
虚实相生
刚中见柔
历史小说要受历史事实的制约
,
这 是 一个方
面
。
但是既为小说
,
作者完全有理 由根据艺术的需
要去描述历史上可能发生而没有发生的事情
,
可以
根据艺术的需要打破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
,
重新组
合
。
罗贯中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创作原则
,
不 仅 使
《三国演义》熠熠生辉
,
而 且对其整体艺术结构也
有一定的协调作用
。
应该说
,
《三国演义》基本上
是符合史实的
,
大的历 史事件和基本的历史精神都
能保持着一致
,
但它在个别环节上却有 创造和虚构
。
“三顾茅庐”
在陈寿
《三国志》中仅有
“
由是先主
遂诣亮
,
凡三往
,
乃见
”
十余字
,
但是
《三 国演
义
》中经过罗贯中的再创造
,
十余字演绎成一篇曲
折生动
、
妙趣横生的文字
。
罗氏这样写
,
除了表现
刘备 的求贤若渴
、
礼贤下士及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
满腹经伦外
,
主要的是从艺术结构需要的角度来考
虑的
。
诸 葛亮的形象在
《三国演义》中占有举足轻
重的地位
,
是作品的整体结构的顶梁往
,
因此
,
他
的出场不能象刘
、
关
、
张那样随便介绍一下 了事
,
更不能象赵云
、
魏延那样呼之即来
,
挥之即去
。
对
于这个身系刘蜀兴亡的人物
,
罗贯中采用烘云托月
的手 法
,
为诸葛亮 的出场造成了一种千呼万唤始出
来的气氛
。
应该指出
,
诸 葛亮的出场恰在刘备屡败
之后
,
赤壁大战之前
。
从整体 结构中去考察
,“
三
顾茅庐
”
的结构价值就更 清晰
、
更明燎了
。
如果说
“三顾茅庐”
还有那么一点历史依据的话
,
则
“连
环计
”
就纯属虚构
,
但是
,
相比之下
“连环计”
的
结构作用似乎更明显 一些
。
罗贯 中推出貂蝉这个人
物
,
不是为了衬托他人
,
而仅仅是为了完成情节 由
董卓 向曹操的过渡
,
为了使情节发展更曲折多变一
些
。
当然
,
没有貂蝉
,
由董卓而至曹操的过 渡也是
要有的
,
但不 可能 如此自然和谐
,
不可能有
“连环
计
”
、
“凤仪亭”两段深受后人赞誉的文 字。这是《三
国演义
》以实为本
,
以虚补实
,
虚实相生的艺术成
就
。
《三 国演义》作为一部悲剧性的民族史诗
,
其
艺术结构由于它所选取 的题材
、
所塑造的人物以及
所表现的主题的限制
,
明显地呈现出阳刚之势
。
这
刚是悲壮之刚
,
是从全书的悲剧色彩
、
悲壮气氛 中
体现出来的
。
阳刚之势
,
是《三 国演义》艺 术结构
的主体
,
但是
,
人们在悲壮的旋律中时而也可以听
到舒缓悠扬的协奏
。
十八镇诸侯讨伐董卓失利之后
反以兵 戈相见
,
国贼未除
,
内衅又起
,
读者 的欣赏
情趣受到了压抑
。
然而就在这时作者安排了
“王
允
巧使连环计
”
,
让貂蝉出场了
,
所谓龙争虎斗之间
忽闻燕语莺声
。
尽管接下去又是金鼓齐鸣
,
万马争
奔
,
但有此轻松舒缓的插曲
,
其整体结构也就避免
了
“债强拂决”
之失
,
刚中有柔了
。
《三国演义》的整体结构不象西方古典主 义小
说那样以
“
高潮
”
为轴心
,
大起大落
。
《三国演义》
的整体结构象起伏有致 的波浪
,
渐起渐落
,
呈现出
一种十分 自然和谐的状态
。
链式结构及其 各构成环节自然和谐 的组合 状
态
,
是《三国演义》在整体结构上的独特之处
。
但
是
,
只要我们对其整体结构各构成部 分略作一下
比较
,
将会发现
,
在整一与和谐之中却明显地存在
38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