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非对等现象
,
《三国演义》所取用的事件
,
各个
、
大的段落乃至环节与环节
、
章回 与章回之间
,
魏
、
萄
、
呆三国以至于三国的主要人物之间
,
虽未标明
主次
,
但主次
、
轻重之分却是十分明显的
。
由于
《三国演义》表现内容的限制
,
其非对等
规象首先表现在不同性质事件的构成比例上
。
《三
国演义
》所述之事大都是战事和围绕着战事展开的
斗钾斗勇
,
而谈天论道
、
歌舞宴乐
、
嫁娶婚丧
、
友
事往来等事件的取舍则取决于它与战事是否有关
,
有辄取
,
无则去
。
这种情况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 中
是不多见的
。
不少人读《三国谏义》都有后不如前的感觉
,
‘诸葛亮秋凤五丈原”
之前写得有声有色
,
生动感
人
;
乏后虽不乏动人的章节
,
但总的趋势是每况愈
下
。
这 种现象 与《三国演义》整体 结构的非对等性有
一定的联系
。
《三 国演义》叙事 以蜀汉为主
,
但蜀汉
的兴衰存亡不系于刘备
,
而系于诸葛亮一身
。
诸葛
亮是刘蜀的决策人物
,
也是作者理想化了的人物
,
他不仅占篇幅多
,
而且有他出场故事就写得生动
、
细致
、
逼真
,
有 吸引人 的力量
。
从诸葛亮出山到五
丈原
,
前后时间仅二十七年
,
其篇幅却占了全书的
二分之一强,
五丈原之后凡三十年
,
仅用了十六个
回目
,
占全书的六 分之一
,
五丈原之前好写好看,
五 丈原之后
,
作者理想中的人物死去了
,
这无疑是
坤掉了整体结构的栋梁
,
后 面的部分历时虽长
,
但
炸者也只好免为其难
,
把它作为全部三国故事的尾
声来处理了
。
但是
,
,这种前后不
均衡
,
也没有损害
整体结构的和谐性
。
《三国演义》整体结构 的非对 等性主要地表现
在三国人物
、事
件的比例安排上
。
《三 国演义》主要
是排比陈寿
《手国志》
,
但它却一反陈志以魏为主
,
吴
、
蜀次之 的方针
,
变而以刘蜀为主
,
使刘蜀的人
物
、
事件都占主导地位
。
《三国演义》开篇伊始便
是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
把未来的刘蜀政权的三
个主要人 物先 介绍出来
,
以 此为始在序曲部分安排
了刘
、关、
张斩黄巾
、
鞭督邮
、
战吕布
、
救孔融
、
领
徐州
、
守小沛以及许田打围
、
青梅煮酒诸事
,
并集
中笔墨在第二十四至二十7 、回和第三十四至四十一
回写了刘备及残下的几个主要人物
,
让诸葛亮
、
赵
示先出场表演一番
,
自赤壁之战而下至五丈原
,
《三
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和太部分事件都是以刘蜀的几
个主要人物为主导
,
围尧 首刘蜀玫汉的 兴衰来安
排
。
相比之下
,
魏
、
吴两条线索以及围绕着它们的
情节和事件就退而 为次
,
所占的比例也远不及刘蜀
。
三条线索贯穿的事件明显地不均衡
,
这就造成了其
艺术结构的非对等性
。翰比例的大 小而
论
,
《三国
志》中的三国顺序是魏
、
吴
、
蜀
,
而在《三国演义》
中却是蜀
、
魏
、
吴
。
这与《三 国志平话
》是一致
的
。
《三国演义》成书远在《三 国志平话》之后
,
其史料依据
《三国志》及裴松之注
,
但其艺术结构
框架却采 用《三国志平话
》
。
《三国演义》艺术结构的非对 等性
,
或许与 自
南宋而下 的广为流行的
“
尊刘 抑曹
”
倾向有关
。
但
是应该看到这部以《三国志》为蓝本
。
“
间亦仍采
平话
”
和 民间传说的长篇巨制
,
在剪材和结构事件
,
安排情节 上
,
既与陈志大相径庭
,
又与平话不甚一
致
,
如果说《三国演义》的作者有
“尊刘抑曹”
倾
向
,
他就 应该在结构全书时基本上依照平话
,
或 在
平话 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
但是
,
《三 国演义》有关
刘 蜀的部分
,
基本上依据平话
,
很少增删
,
而有关
曹魏
,
孙吴的部分却大大增加
,
二者在全书中所占
的比例合起来几与刘蜀部分接近
,
因此
,
这不单单
是一个
“
尊刘抑曹
”
的间题
。
它从一个方面表明了
作者的艺术情趣和追求
。
我 国一些古典长篇小说的
整一性和和谐性往往是通过艺术的均衡表现的
,
《三
国演义》不是这样
,
它既具有鲜明的整一性
、
和谐
性的特点
,
又具有其它作品往往不可能具备的非对
等性
,
而且能在非对等之中见出和谐来
。
这是《三
国演义》艺术结构的独特之处
。
《三国演义》的艺术结构显示了我 国古典长篇
小说艺术结构的 民族性及其自身的特 点
。
有些论者
讨论
《三国演义》艺术结构的特点
,
总是 不能从具
体的结构手段 中摆脱出来
。
事实上
,
表现于小说中
的那 些具体的结 构手 段
,
大 多是作者从史传文学和
志怪小说中缝承而来
,
不能视作《三国演义》的结
构特点
。
讨论《三国演义》的艺术结构特点
,
应该
把它视作一个艺术整体去考察
,
从而探究它的独特
之处
。
这样
,
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更接近于事实的结
论
。
注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编辑的《文学研究动态
》
总第5 8期所 载《美国出版三部研究我 国古典文学的论
文集》一文
。
引自毛 评本《三国演 义》卷首所载
《读< 三国志>法》
。
毛评本《三国演义》第三十
七回崔州平语引
。
见《三国志
·
蜀志
·
诸葛亮 传》
。
名4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