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艺
重庆大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版)
1998
年 第
lj如
最后是第
3 8回孔明让刘备
、
关羽
、
张飞在外立等多时才睡醒 所吟之诗
:
大梦谁先 觉
,
平生我自知
。
草堂春睡足
,
窗外
日迟 迟
。
孔 明 自此第 3 8
回上场以后
,
经 历一战又一战
,
使出一计又一计
,
逐 渐 打开僵局
,
替 刘备也
替 自己实现 了三 分天 下 的宿愿
。
这以后
,
凡蜀汉 之事即是孔明之事
,
他运筹帷惺
,
竭 尽 聪明能
力
,
不仅 能通人事
,
更能知天机
,
将一切稳稳地掌握 住
。
尤其刘备 死后
,
为了不负刘 备托 孤之义
,
而六 出祁山
,
一则尽 人事以待天命
,
表现儒家
“
知其不 可 而为 之
”
的大勇
;
一则 表明西 蜀承 袭汉
柞
、
誓复 中原的决心
。
4
历史人文回荡于山光水色中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
,
尤 其三峡地区更以其独特的地 形 地 势和气候水 文蕴 育了独具 特色
的三峡文化
。
据考 古发 掘
,
此 处出现了距今大约
20 0
万年左右的巫山大庙龙 骨坡猿人遗 址
;
另
外
,
新石器时代 的遗 址至少约有
50
处
;
夏商周三代的遗址则约
12 0
处
。
推而 可知
,
秦
、
汉以及 三
国时代的地下文物点更不 可计数
,
有 2 9
0
处为重点
。
其余 各朝代亦可类推
。
因此
,
三峡 文化乃
源远流长
、
连绵不绝的生命层的堆 积
,
昭然如见
。
而三国时期活跃于蜀汉的英 雄人物
、
贤智愚鲁
等人所呈现的生活痕迹
,
在此巨流一般的文化长流里
,
只能算 粒米微光
。
但是
,
今天当我们一提
到三峡
,
却自然而 然会 想到三 国
;
三峡文 化俨然即为三国文化
。
之所以如此
,
第一
,
当然是三国
的蜀汉乃是建国 于三峡地区
,
不像其 他朝代
,
三 峡只属于偏 远的边区
;
其次
,
必 然归功于《三国
演义》深人 民 间
,
才 能使历史人文 历久弥新 地回荡于山光水 色之中
。
可以从 具体 性和精 神性两
方面理解三国演义令三峡文化大为增 色
。
(1 )
具体性
。
指三 国遗迹以及 相关性 或纪念性建筑 等 等
,
是目前最热 门的长江三峡游 行程所涉及蜀汉
人物的观光景 点
。
最 著称的如
:
云阳张飞庙
—
始建于
17 0 。年前的蜀汉
末年
。
庙身位于山腰
,
面江背 水
,
依山取
势
,
气势无比恢宏
。
奉 节白帝城—刘备心痛关羽之死
,
不顾群臣之谏
,
统领精兵七 十 万杀 向吴国
,
却被陆逊以火烧 连 营之计
,
损 兵折将
,
吃了生平最大败仗
,
以至急病交加而死 于白帝
城
。
这便是他临终托孤的处所
。
而且他留下了令人难忘的托孤之言
:“
若嗣 子 可辅
,
则
辅之
;
如 其不才
,
君可自为成都之王
。”这段
话究竟包含多大的真诚 度
,
成为后人最 感
兴趣的话 题之一
。
风箱峡
—
古代巴人岩葬之处
。
亦传说为诸葛亮入 蜀之时藏兵 书匣于此
。
孔明碑
—
碑文为
“
重崖 叠嶂巫峡
”六 大
字
,
据传是诸葛亮所刻
。
兵书宝剑峡
—
峡上岩石似 兵书与宝剑
而得名
。
但传说诸葛亮曾在此处贮藏米
根
,
故亦名米仓 峡
。
另有米仓 道
,
则是因米仓山而得名
。
黄陵庙
—
西陵峡的著名古迹
,
也称黄牛祠
。
传说乃诸葛亮所建
。
剑门关
—
姜 维继承孔明遗志
,
卫 护蜀汉江山
,
在八伐中原之后
,
为避宦竖谗言
,
改于牛头山屯田养兵
,
司马昭却派钟会
、
邓 艾统大军来攻
。
此剑门关亦称剑阁
,
便是 姜
维拒守钟会十 万余大军之处
。
没想到司马昭另派出 的一员大将邓艾
,
却 走阴平小路出
汉中
,
直袭成都
,
以致 蜀后 主开城投降
。
古栈道—
李白<蜀道难>诗中
“
难于上青天
”
的蜀道
。
最 著名的几条金牛道
,
乃从
四川剑阁到陕南汉中之路
。
诸葛亮六 出祁山
、
姜 维八伐 中原
,
都是从此道路出兵
。
褒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