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政治的尖锐批判共同构成 《水浒传 》的主要内
容。三者之间自然有衔接和统一之处,但也存在不
能衔接和统一之处。张淑蓉(通化师院)认为
《 三国 》 《 水浒 》两部小说虽都取材历史,弘扬忠
义,但二者在对待历史材料的态度与方法、对理想
忠义的理解、仁政理想、以及对待农民起义的态度
等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周晴(济宁学院)
认为宋江之死是 “ 殉名 ”,表现了儒家君子的人格
理想。宋江个人及梁山英雄的悲剧,体现出儒家理
想人格、人生理想的破灭,是奸臣当道,残害忠
良,士人求名的正途不畅所致,乃历史的悲剧。刘
天振(浙江师大)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
浒传 》 主题研究最主流的观点 “ 农民起义说 ”不
仅对 《 水浒传 》研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还严
重影响了 《 荡寇志 》的学术命运,欲使 《 荡寇志 》
研究规模、质量等方面跃升新境界,首要任务之一
就是要肃清 《水浒 》研究中 “ 农民起义 ”说的影
响。张兵(复旦大学)论述 “ 人欲 ”描写在 《三
国演义 》和 《 金瓶梅词话 》中的不同,提出应加
强古代小说思想的研究。
四、关于小说艺术成就方面
朱靖华(中国人大)认为 《水浒传 》的语言
是以我国北方普通话为基础、特别是融通了以鲁西
南、豫东一带及江南杭州说唱为主体的群众性喜闻
乐见的语言艺术。它精于锤炼语词,有把 “ 万里 ”
之形浓缩于 “ 咫尺 ”之中的艺术本领,尤其它还
创造了我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以对话、动作表示心理
动态方式,而与西文的大段内心独白描写方式相抗
衡的传统艺术技巧。
吴光正(黑龙江大学)《 容与堂本 〈水浒传 〉
的宗教叙事及其悖论 》一文,从道教降凡神话、
天罡地煞历劫尘世及 《水浒传 》的悖论角度,论
述了小说所存在的宗教叙事。李志宏(台北教育
大学)《在天道循环与人事际遇之间 — — — 论 〈 水浒
传 〉叙事的后设命题及其话语构成 》认为:从
《 水浒传 》叙事格局的设计来看,天命作为叙事生
成的后设命题,既有其制约作用,亦有其预示作
用。在神话预示的封闭式叙述框架中,《 水浒传 》
作者对于梁山好汉出世及汇聚的命运走向进行政治
书写,言语叙述之间乃强调在天下无道的政治情况
下,梁山好汉的出世有其历史必然性,而在宋江成
为梁山泊第三任首领后,水浒英雄高扬替天行道大
旗,在等待朝廷招安中实践忠君伦理,十足反映了
作者对于天下秩序由乱返治的政治关怀。在 “ 士
不遇 ”的政治焦虑与 “ 礼失求诸野 ”的政治期望
之间,整体话语实践实则隐含了 “ 君臣遇合 ”的
政治伦理隐喻作用。
翟建波(广西师院)《〈 水浒传 〉民俗类俗语
析释 》将 《 水浒传 》中的俗语分为:出行俗语,
逃亡俗语,婚丧俗语,家庭邻里及宗族俗语,交际
俗语,酒的俗语,衣食俗语,财宝俗语,岁时天象
俗语,鬼神禁忌俗语,情场、赌场、占卜俗语,以
及关于职事、生产、经营的俗语等,认为以上俗语
皆与宋元民俗有关,大多直接来源于当时的民俗事
象,揭示着中国民俗文化的某些特征。
五、关于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的评点、传
播接受及翻译研究
对于金圣叹批评 《 水浒传 》,萧相恺(江苏社
科院)认为金圣叹对 《水浒传 》批、改的全部文
字,大多反映出他对历史的反思、对时局的理解,
如对宋江形象所作的大量 “ 修正 ”,对 《水浒传 》
宋江那些春秋笔法的阐释,对英雄失路描写的充满
悲情色彩,完全可以看作是他二度创作的结果。张
弦生(中州古籍出版社)也认为金圣叹批 《 水浒
传 》是再创作,是借古讽今、 “ 以史为鉴 ”精神的
延伸和深化,是对孔子删 《 诗经 》 、编 《 春秋 》之
用意的史学观、文学观之一以贯之的继承和发展。
韩田鹿、杨金花(河北大学)则指出,金圣叹是
中国第一个强调主动干预经典汰选的理论家,在中
国文论史上他第一次指明了经典生成过程中理论家
所能发挥的重大作用,从而结束了经典生成过程中
文学批评的自发状态。
在研究毛宗岗批 《三国演义 》方面,刘永良
(浙江师大)认为,毛宗岗评点 《 三国演义 》成功
地运用了比较批评的方法,把 《三国演义 》与历
史著作、唐诗宋词、元曲等进行比较批 评;把
《三国演义 》中人物与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把 《 三
国演义 》 本身的人物、情节等进行比较。
——
第5期 王 立,孙 琳:罗贯中与 《 三国演义 》 《 水浒传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97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