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
魏志
·
赵俨传》裴注引鱼豢《魏
略》
,
则说曹操
“使人搜阅绍记室
,
··
”
,
这就与《三国志》及《魏氏春秋》矛盾
。
对
这种矛盾
,
卢弼在《三国 志集解》中引何淖
的话来解释
。
何烨说
:“阳焚之而
密使人搜
阅
,
操多疑
,
或有之
。
”
这个解释
,
等于指
出了曹操这个阴谋家所用的手段
,
与曹澡的
性格符合
,
是大体可信的
。
时序推移
,
情况变化
,
原来放感的甚至
列入禁区的问题
,
终有
“解冻”
之 日
。
到西
晋后期
,
距离曹操去世
,
约大半个世纪
,
有
关他的材料必然还不少
。
昔日秘不敢宣的书
面记录
,
逐渐可以公之于世,昔日口耳相传
的某些材料
,
也可逐渐笔之于书
。
对三国时
期的军国大事
,
对那时的风云人物
,
有条件进
一步研究认识
,
写出更能反映历史和历史人
物真面 目的著作
,
因而这类著作就先后问世
。
这些著作
,
虽然大多数已在隋代以前散
失
,
但断简残编大量保存在《三国志》裴注
的引文中
,
仅在《武帝纪》中就不少
。
《武
帝纪》裴注引书四十多种
(一百五十多条)
,
其中大多数是晋代撰著
.
这类著作在数量上的增加
,
还不是问题
的主要方面
。
我们更应 注意
,
在记述曹操的
言行方面
,
有了一个显著的质的变化
,
这就
是开始出现一些典型化的细肯和性 格化的语
言
(曹操的内心表白)
。
在撰写历史的丛础
上
,
增加了文学创作的成份
。
或者说
,
在撰
写历卑人物传记的基础 上
,
开始有了塑造文
学形象的因素
。
曹操
“杀奢”
一事
,
最 能说
明这点
。
这是汉献帝永汉元年(
1 89
)董草擅权
时的熟曹操处于青年时期
,
登上政治舞台
不久
。
陈寿在《三国志》曹操本传中
,
只说
董卓废少 帝
,
立献帝
,
“京师大
乱
。
卓表
太祖为晓骑校尉
,
欲与计事
。
太祖 乃变易姓
名
,
间行东归
。
”
途中虽另有波折
,
但没有
关涉
“
杀奢
”
的片言只字
。
在《三国 志》这段 正文下面
,
袭注先引
王沈《魏书》说
,
“太祖以卓
终必覆 败
,
逃回乡里
。
从数骑过故人戍皋吕伯奢
,
伯奢
不在
,
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
,
取马及物
。
太
祖手 刃击杀数人
。
”
这 里
,
吕氏子与宾客是
坏 蛋
,
干 的是谋财害命的勾当
;
曹操是 行使
自卫 仅
,
是 锄好除言的英雄
。
《晋书
·
王沈
传》说
《魏书》
“多为时
讳
,
未若陈寿之实
录
”
。
《史通》对此 书更多贬责之
.
辞
,
所指
就 包括为曹操掩饰丑行恶德的事在内
。
接着
,
裴注 又引比王沈《瑰书》稍晚的《世
语》(郭颁撰)
,
所记则大不相同
,
说
“太祖过
伯奢
,
伯奢出行
,
五子皆在
,
备宾主礼
。
太祖
自以背卓命
,
疑其图己
,
手剑夜杀八人而 去
”。
这里的 吕氏五子
,
是 彬彬有礼的东道主
,
曹
操是疑心生暗鬼而误杀好人
。
虽是 因误会而
杀人
,
但手段也太残醋了
。
曹操损人利己
、
阴险毒辣的嘴脸已被初步勾勒出来
。
再接下来
,
裴注才引更晚出的(东晋初
年)孙盛《杂记》
(此书又有《异同杂记》
《杂语》
、
《异同杂语》
、
《异同评》等名)。
在《杂记》这段记载里
,
比《世 语》更发展
一步
,
增入产生误会的细节
,
是
“闻其食器
声
”
,
这就比 《世语》更有说服力
。
曹操杀
人之后
,
还来一个丑表演
,
装出一 副
“
凄沧
”
的模样
(这点与上文 引的吴人作《曹瞒传》所
记
,
“
其所刑 杀
,
辄对之 垂涕噬痛之
,
终无
所活
”
一致)
。
特别是他 在事后 说出的
“宁
我负人
,
毋 人负我
,
,
可以看作是这个著名的
利己主义者的立 言
。
这句话是文学形象上性
格 化的独 自
,
把曹操的阴险狠毒表现得极为
深刘
。
这里的曹操
,
不仅是残酷的杀人犯
,
而且是一个灵魂肮脏的伪君 子
,
其心术之坏
,
令人深 恶痛绝
。
值得注意的是
,
这 里的曹操
,
与
《二国演义》里的文学形象曹操
,
已经 没
有什么 区别
。
可以说
,
这个时期
(大约从东
晋初年起)
,
在继续 撰写有关曹操的史传以
及其它资料的同时
,
正逐步向塑造文学形象
过渡
。
比孙盛《杂记》的撰写大约 晚 一个世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