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争
至南朝以来的许多有所 作 为的政治家
,
卓
尔不群的思想家
、
史学 家
、
文学 家们都曾就
这个间题 发表过一 些见解
,
象刘 鹉
、
唐太宗
、
宋真宗
、
司马光
、
欧阳修
、
洪迈
、
陶宗仪
、
李卓吾
、
王夫之
、
钱玄 同
、
鲁迅等
,
他们 的
有关论述和 态度
,
也可以作为我们打开迷宫
的钥匙
。
这些人物
,
或由于 国力强盛而对自
己保持着信心
,
或由于识见不凡 而对某些历
史现象保持着清醒头脑
,
从 而
,
没有必要借
助 曲解历史自欺欺人 的办法
,
来为自己撑腰
打气
。
因此
,
他们对三国人物的见解
,
一般
说来
,
比起那些自感 虚弱的政治家
、
思想家
们 的见解来
,
要客观 一些
,
可靠一 些
。
以此
类推
,
凡属比较麻烦的历史现象
,
都可以在拥
有材料的基础上
,
用比较的办法
,
去刨根问
底
。
如此下去
,
总会 寻求到真谛的
。
第二
,
在这个问题上
,
要实行
“
古宽今
严
”
的政策
。
即本着对古人宽 一点
、
对今人
严一点的原则办事
。
由于种种原 因
,
古代作
家在选择和处 理史实的时候
,
理论上的盲目
性和实践 中的随意性可能要多一些
。
特别是
,
在创作过程中
,
他们 不能不 受到 当时占统治
地位的历史观道德观的某种制约
。
对古人不
能苛求
。
但是
,
作为
“今 人”,
在评论古人的
作品时
,
却不能把批评原则也放到与古人等
同的水平 上
,
不能把古人的弱 点
(那可能是
他难以避 免的)也当作艺术经验 加以推 广
。
否
则
,
就会使本来已经够复杂的问题
,
变得更
加扯不 清了
。
就说《三国志演义》吧
。
罗贯 中
在取舍 史实
、
进 行虚构时
,
提供了十分丰富的
经 验
,
但 确也有
“
不可 以为法
”
的教训
。
这是
很 正常的
,
正 如有人所 指 出的
,“
过去 的古典
小说作者实际上是 不能 用唯物史 论来做 文章
的
。”然而,
我们今天来总结罗贯 中的艺术经
验 时
,
总应该采取 一点分 析态度
,
经验就是
经验
,
不 足就是不 足
,
不能因为脏水和孩子
棍 在一起
,
就都 当做宝 贝去稀罕
。
试以实例
,
说明 罗贯中的成败得失
。
如前所说
,“赤
壁之战
”的经验是
成功的
。
这一组故事是《三国志演义》最精粹 的情节之
一
,
是 在一定史实基础上进 行添枝加叶
,
想
象杜撰
,
虚构夸 张的典型范例
。“
假如历史事
实不够惊奇
,
诗人 应该用异常的情节来把它
加强
。”
赤 壁之 战正是这样
。
罗贯中没有在
《三国志》多次强调 的
“瘟疫”致败
的具体史实
上(见《武帝纪》
、
《先主传》
、
《吴主传》 )大作
文 章
,
而是在交 战双 方的胸怀气度
、
聪明才
智 方面尽其所能地 发挥 了艺术创造力
。
这种
虚构
,
从广义上看
,
也是以一定史实为基础
的
。
在基本事实面前
,
罗贯 中立于不败之地
。
因此
,
尽管赤壁 之战中的虚构成分在
“量”上
似乎 超过了史实本身
,
似乎
“虚多于
实
”,
然
而
,
在
“
质
”上,
仍然可以说
,
是 比较真实可
信的
,
它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
在大格上
,
并没有拧歪了
。
“三顾
茅庐
”
和
“东吴 招亲”两个故事也是
如此
,
也是以一定真人实事为依据
,
进行合
理想象
、
异 常组合的产物
。
这里 的想象与组
合
,
旨在丰富
、
加 强
、
突 出诸葛 亮的才智
,
却并没有因此而扭 曲诸葛亮性格
,
也没有因
此而丑化孙刘两集团的任何 一个人 物
。
此外
,
还有张冠李戴
、
偷梁换柱的虚构
方法
。
“草船
借箭
”
、
“
温酒斩华雄
”
类
,
便
是
。
这两 则故事的移植
,
虽都 是为美化刘备
集团的
,
但这 种偏爱
,
如果没 有严重损伤其
他有 关人物性格
,
也就不 必 过 于挑 剔
。
如
“借箭”的移植,
并没有从根 本上损伤孙权形
象
;
“斩华雄”的移植,
不仅烘托 出关羽的勇
武
,
对曹操的知人
,
袁氏兄 弟的迁顽也起了
点染作用
。
美中不足的是
,“斩华雄”中对孙
坚形象有明显 的袭读
。
好在就全书 说来
,
孙
坚毕竟是个过渡性人物
,
丑化他
,
还不至于
造成 全局性的影响
。
“杀
吕伯奢
”
的故事就不 同 了
。
孤 立地
看
,
即不顾及史实传 说
,
不顾及前后情节
,
不顾及特定时期的人物性格
,
这个故事的确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