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伟表:二十世纪《 三国演义》 文献研究述要
评 本 ” 的 批 语, 王 长 友 、 黄 霖 等 均 怀 疑 不 可 能 出 自钟 惺 之 手 。 盛 瑞 裕
则对“ 钟评”的 价值 作了 高 度 评价。“ 李渔评 本”的 评 语, 黄 强、 黄霖
通过 考 证, 也都 指出 并 非出自 李 渔之手,而 是由 书商 选择、 点窜“李
赞 评 本 ” 和 毛 本 评 语 而 成 的 。。
三、源 流研究
作 为 一 部 有 着 漫 长 成 书 过 程 而 又 影 响 深 远 的 巨 著 , 《三 国 演
义》的 源流 演变 受到二 十世 纪学 术界的 普 遍关注。
首 先 涉 及 溯 源 问 题 的 是 鲁 迅 和 胡 适 。 鲁 迅 在 《中 国 小 说 史 略 》
中 粗 略 地 勾 勒 了 一 条 “ 宋 代 ‘ 说 三 分’ 一金 元 杂 剧 —《 三 国 志 演
义 》” 的 线 索 后, 又 认 为 《 三 国 志 演 义 》“ 凡 首 尾 九 十 七 年(18 4一280 )
事 实 , 皆 排 比 陈 寿 《三 国 志 》 及 裴 松 之 注, 间 亦 仍 采 平 话, 又 加 推 演
而 作 之;论 断 颇 取 陈 、 裴 及 习 凿 齿 、 孙 盛 语 , 且 更 盛 引 ‘ 史 官’ 及‘ 后
人 ’ 诗 ” 。 胡 适 在 《(三 国 志 演 义)序 》中 指 出 唐 代 已 有 说 三 国 故 事 的
了 , 另 外 还 具 体 列 举 了 十 九 种 三 国 题 材 的 元 杂 剧 剧 目 并 作 了 分 类 。
现 代学者 对这 一问 题进 行比 较系统 探 讨的 是 郑振 铎和 李辰冬。 郑
振 铎 的 《<三 国 志 演 义>的 演 化 》 详 细 论 证 了 《三 国 志 平 话 》在 《 三 国
演 义 》 成 书 过 程 中 的 重 要 作 用 。 李 辰 冬 则 在 鲁 迅 、 郑 振 铎 等 人 的 研
究 基 础 上 , 认 为 三 国 故 事 的 演 变 , 可 分 为 历 史 故 事 时 期 、 民 间 传 说
时 期 、 历 史 与 传 说 综 合 时 期 三 个 阶 段 , 还 特 别 强 调 了 这 三 个 阶 段 对
《三国 演义 》成书的 必要 性、重 要性(《三国 水浒与西 游》, 北 平大道
出 版 社19 4 6年 出 版)。 总 的 看 来 , 这 一 阶 段 的 溯 源 研 究 虽 然 缺 乏 细
密 的 考 证 , 但 却 比 较 清 晰 地 勾 勒 了 《 三 国 演 义 》 的 成 书 过 程 , 突 现 了
各 种 艺 术 形 式 的 三 国 故 事 素 材 对 《三 国 演 义 》 成 书 的 重 要 影 响 , 体
现了 现代 学者 宏阔 的 学术 视野和 精 敏的 理 论概 括力。 探流 研究 在
这一阶 段 则未 受到 学者的 重视。
与 作 者 研 究 、 版 本 研 究 遭 遇 冷 落 不 同 , 源 流 研 究 在 第 二 阶 段 受
到了 较多 关注, 但总 体的 表现 是轻“源 ”而重“流”。 该阶 段 学术界 对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