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
公元 二八零年
,
晋大举伐吴
,
吴退相襄阳张涕渡江逆战
,
吴兵大溃
。
张涕决意身陨 疆
场
,
临难不退,部下督诸葛靓(诸葛亮族 人
)
率数百残兵欲保张梯撤退
,
张梯垂泪语诸葛靓
日
:
“仲思
(靓字)
,
今日是我死日也
。
且我作儿 时
,
便为卿家承相所拔
,
常恐不得其死
,
负名贤知 顾
。
今以身拘社樱
,
复何遁牙阶
”
诸葛家族仕于魏
、
蜀
、
吴兰国
,
均至高位
,
而
官居垂相者
,
憧诸葛亮一人而已
,
故张梯所言
“卿家永 相”
,
当指诸葛亮
。
张
J涕儿
时为诸葛
亮所看得起
,
竟然成 了激 厉他舍身取义的动力
,
足见诸葛亮在当时人们心自中的崇高地位!
晋一统后
,
诸葛亮名声仍不减当年
。
除陈寿外
,
一些名人史家如袁准
、,
张辅
、
傅玄
、
孙
盛
、
干宝
、
习 凿齿等人
,
对诸葛亮仍是 称颂备至
。
孙盛 述史
,
“词直
而理正
”
,
胃着灭门
的危险
,
直书权臣桓温仿头之 败
;
干 宝《晋纪 总论》
,
敢子奋笔直书晋室 开基之 祖
“不及修
公刘太王之仁也
,
受遗辅政
,
屡 遇废 置二祖逼禅代之期
,
不暇待三分八百之会
”
,
确实
很自点骨气
。
他们褒美诸葛亮
,
绝非迫于压力而作曲笔
,
_且
当时蜀老犹传口碑
,
说他们不 明
真象误作褒美之言
,
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
在人才辈出的魏晋时期
,
舆论如此褒美诸葛亮
,
当何 以解释呢?若说诸葛亮确实德薄才
平
,
靠欺 世盗名
、
合虚声以辣动天下
,
恐伯于理难 通
。
魏晋之 时
,
承东汉
“清议”
积习
,
人
伦藏否 之风仍然很盛
,
若非德才兼美
,
要得个好 名声是很困难的
。
当然
,
一些沽名 钓誉之
徒
,
虽能以种种手段博一时之名
,
但象诸葛亮那样柄政当国
,
日理万机
,
要事事装假
,
蒙蔽
众人
,
欺骗各方面舆论
,
赢得生前身后之名
,
是很难设想 的
。
研究 历史
,
自然不必一定以古人 之是非为是非
,
但也不能置古人之是非于不顾
。
一个亡
国的故蜀相
,
身后得到各方舆论的交口颂扬
,
在政治对手主持修订的史籍中
,
获得了如此崇
高的评价
,
这是我赞成古人意见的主要依据
。
至于古人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是否恰如其分
,
这完全可以商榷
,
但诸葛亮是一个值得充分肯定的历史人物
,
却是毋庸置 疑的
。
认识事物要避免见木不见林
,
评价历史人物切忌详其细 目而弃其大端
,
既要注意考察 这
个人物在处理 某个具体问题时究竟动机如何
,
更要重视考察此人的全部实践活 动
,
到底产生
了什么样的社会效果
。
特别是在动机分析上分歧太大
、
争论不下时
,
不妨以社会效果为主要
依据
,
对此人的德才功过进行估价
。
诸葛亮出山以前
,
刘备集团在群雄角逐中处境维艰
,
屡战屡败
,
被逐出中原而寄人篱
下
。
三 顾茅庐之时
,
诸葛亮在著名的
《隆中对》中
,
为刘备集团确定了总战略方针
。
《隆中
对》的内容包括兰个部分
:
第一
,
形势分析,第二
,
近期战略目标
,
即跨有荆益
,
联吴 抗
曹
,
鼎足而三,
第三
,
远期战略目标
,
即兵分 两路北伐中原
,
复兴汉 室
。
《隆中对》提出的
战略思 想是否全对尚有争议
,
但它对 时局 的分 析
、
敌友的划分
,
直至夺取荆益为立国之基的
思想
,
无 疑是 正确的
。
《隆中对》为处于傍徨状态的刘备集团指 明了方向
,
刘备一生的事业
从此发生巨大转折
。
数年之中
,
刘备集团 势力迅 速发 展
,
占据了荆州大片土地和益州全部
,
实现了诸葛亮鼎足而三的预见
。
如果没有三 顾茅庐请出这个诸葛军师
,
刘备集团会与孙吴结
盟参加赤壁之战吗?能据有荆州数郡站住 脚跟吗?能西取益州夺得立国之基吗?缔造蜀国的
首功
,
当归刘备呢
,
还是当归诸葛亮?面对这些历史事实
,
仍谓诸葛亮
“才平”
,
恐难 令人
信服
。
一48一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