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是否有才干
,
首先要看他执政时政治是否安定
,
经济是否发
_
展
。
益州险塞
,
沃野千里
,
天府之上
,
且东汉末大乱
,
益州被祸最轻
。
中原地区
“白骨
蔽平
原
”
、
“千里
无鸡 呜
”
时
,
蜀中却是
“夹 江傍
山
,
栋宇相 望
”
,
民殷国富
。
这是非常
有利于 i台理的
。
然而刘璋父子据 蜀二十多年
,
“德
政不举
”
、
“威刑不肃”
,
既不能协调东
州人与巴蜀土著的利益
,
又无力缓 和上层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
“蜀土 人士
,
专权 自咨
”
国
,
东州人
“侵暴
旧民
”;
信张鲁而张鲁反叛
,
亲庞羲则庞羲携隙
,
实在是威不足以压服
,
德
不足以感化
。
蜀人赵题联合
“州
中大姓
”
,
发动 了 波及数郡的大规模反叛
,
刘璋险些被赶下
台
。
诸葛亮治蜀后
,
立法施度
,
科教严 明
,
迅速结束了刘璋统治 时期那种矛盾重重 和政局不
稳的现象
,
蜀中风气为之一变
,
来称
:“吏不容奸,
人怀自厉
,
道不拾遗
,
疆不侵弱
,
风化
肃然
。
”
除南中地区(该地区有个民族矛盾问题
,
当别论)外
,
局势一直相对安定
。
即使
在益州疲弊而又连年出兵
,
战争造成的负担相 当沉 重的时侯
,
局势也从未出现过动荡
。
蜀汉
的阶级矛盾
一也相 对缓
和
,
农民起义 的次数比魏
、
吴少得多
。
蜀汉统治集团的成分比刘璋时
期更为复杂
,
除巴蜀土著和刘璋旧人外
,
增加了入主益州的荆襄地主集团
,
后来又加进了南
中地区的豪强和少数民族 上 层分子
。
但诸葛亮能妥善地平衡各个集团 的利益
,
开诚心
,
布公
道
,
思威并济
,
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较为缓和
,
“有志之士,
无 不竞劝
”
,
共同拥戴 刘
氏
,
始终没有出现过魏
、
昊统治集团内部那种政治风云变幻莫 测
、
杀夺急剧的恐 怖局面
。
由
于诸葛亮生前为政局的稳 定打 下坚实的 基础
,
在他逝世后
,
平 庸无 能的刘禅才能安坐二十九
年
。
诸葛亮执政 时期是否 重视发展经济
,
目前尚有争议
。
但诸葛亮广开屯田
,
亲自过问水利
兴修
、
蜀锦贸易
、
盐铁生产是史有明证的
。
至 于把经济工作放在什么地位
、
抓到什么程度才
算重视
,
待议出标准再定
。
陈寿论诸葛亮治 蜀
,
“庶事精炼,
物理其本
”
。
若放着经济部
门不抓
,
或抓而不力
,
总不能算作, ’t 帐事精炼
,
物理其本
”
吧?诸葛亮执政期间
,
蜀汉社会
经济发展情况如 何
,
历来就有两种 对立的看法
。
褒之者以为
“
亮之治 蜀
,
田畴辟
,
仓察实
、
器械利
,
蓄积 饶
”
;
贬 之者以为诸葛壳
“空劳师
旅
,
无岁不征
·
一而使国
内受 其荒残
,
西
土苦其 役调
”
。
两种说法 看起来互相矛盾
,
实则可以统一
。
蜀汉社会安定
,
诸葛亮又采取
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
,
蜀汉 经济肯定是有明显进步的
。
“田
畴辟
”
、一“
仓凛实
”
、
“蓄
积饶
”
之论实非虚传
。
蜀 汉小国
,
连年劳师远征
,
后勤补给任务又是如此 之艰巨
,
人力物力
的消耗可想而知
。
诸葛亮通过种种努力增殖的物质财富直接或间接地用 于战争
,
没有很好起
到繁荣社会经济
、
改善人 民生活 的作用
,
恐 怕也是事实
。
但是
,
不能因为存在战争的压力
,
就认定蜀汉经济必然停滞甚 至 倒退
。
《三国 志》中也记载了孙吴统治下的江南在长期战争的
压力下
“农桑并 废”
、
“田
畴荒芜
”
的大量史料
,
但谁也不否认
,
江南经济在孙吴统 治
时期取得了长足发展
。
假如蜀汉真是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
则很难解释蜀 军能将对 魏战争坚
持这么多年
。
三国争战之世
,
非兵不能立国
。
陈寿论诸葛亮
“于 治戎
为长
”
,
对他治兵的才干是充分
肯定的
。
收入《诸葛亮集》的《便宜十六策》
、
《将苑》中的诸葛亮 治兵之论
,
真伪杂揉;
诸 种类
一朽 所
载
,
亦是一鳞半爪
,
难窥全貌了
。
然而袁准称诸葛亮统帅下的蜀军
,
“其
兵入如
宾
,
行不冠
,
自芜者不猎
,
如在国中
。
其用兵也
,
止如山
,
进退如风
,
兵出之日
,
天 下震 动
而人心 不忧
。
”
@ 能训 练出这样一支纪律严 明
、
索质优良的军队
,
作为 统帅的诸葛亮若无 治
兵之才那是很难想象的
。
陈寿称 诸葛亮
:“
性长于巧 思
,
损益连弩
,
木牛流马
,
皆出其意;
一4 9一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