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从《人物志》看魏晋玄学的形成
(0 次评价)3762 人阅读0 次下载
术家的命运经常是 “祝 微而不章 ” (《利害》) 。 透过刘劲政治理想 的人物学外表 , 我们 不难看出 , 他实际上是对儒 、法、 术 、道各 派的 作用 和学说发表看法 。 刘氏笔下的皇帝是道 家无为政策的化身 , 清节家和法家 , 不过是儒 教和法家思想的人格化 。 显而易见 , 刘韵政 治思想的特点 , 是企图统一儒 、 法 、 道各派 , 建 立新的政治体系 。 我们说 , 这一特点 , 正是汉 晋之际政治思想运动的历史趋势 。 众所周知 , 先秦的儒法两派是对立的 。 但 经过汉代几百年的发展 , 儒法实际上已经合 流 , 成为两种相辅相成的统治手段—名教 和法律 。 “律设大法, 礼顺人情 ” (《后汉书 · 卓 茂传》) , 东汉统治者虽然高喊以名教治国 , 但 其立法之盛并不亚于以法家自居的秦朝 。 汉 律 “凡断 罪所当用者 , 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 条 , 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 ” (《晋书 · 刑 法志》) 。 可见 , 后代学者称其为 “ 外儒内法 ”, 并不冤枉它 。 由于治理国家对思想教化和法律控制的 双重需要 , 曹魏时期 , 儒法融合进一步发展 。 有的同志 , 因为曹操发布过三次反儒家传统 的选举令 , 则认为曹操崇法反儒 。 其实不然 。 曹操之所以要用 “ 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 术 ” 的人 , 是由于当时军阀混战的形势所决定 的 。 在战争中 , 只有起用有才千的人 , 才能在 角逐中取胜 。 曹操明确指出 :“治 定之化 , 以 礼为首 ; 拨乱之政 , 以刑为先 。” (《三国志 · 高 柔传》) “ 治平尚德行 , 有事赏功能 ” (《三国志 · 魏志 · 武帝纪》) 。其 它军阀也看到了这一点 , 例如袁绍说 :“ 臣闻守文之世 , 德高者位尊 , 仓 卒之时 , 功多者赏厚 。” (《后汉书 · 袁绍传》) 蒯越向刘表建议 “ 理平者先仁义 , 理乱者先权 谋 。” (《后 汉书 · 刘表传》) 曹不时期 , 随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开 始重视儒教的作用 , 例如当曹不间贾诩如何 平定吴蜀 , 统一中国时 , 贾诩回答 :“攻取 者 先兵权 , 建本者尚德化 , 陛下受禅 , 抚临率土 , 若绥之以文德 , 而侯其变 , 则平之不难矣 。” (《三国志 · 贾诩传》)又如曹植称其兄的政策 为 : “礼乐废行, 大行(指曹王)张之 : 仁义陆 沉 , 大行扬之 。” ( ( (三国志 · 文帝纪》注) 在汉魏时期儒法合流的主导 思 潮旁边 , 《老子》的道家思想 一直没有被视为异端而与 之并存 。 汉末魏初 , 由于社会经济凋敝 , 需要 君主无为来休养生 息 , 同时 , 思想界认为社会 混乱的原因是由于君 主有为而造成的 , 因此 《老子》中君主 无为的思想皇现 出发展的趋 势 。 清议领袖郭林宗主张 “娱 心黄老 , 优哉 , 游哉 。” (《抱朴子 · 正郭》)荀悦则要求皇帝 “无 为为之 , 使自施之 , 无事事之 , 使自交之 。 不肃而成 , 不严而化 , 垂拱揖让 , 而海内平 矣 ”。 ( ( (申鉴》)徐干的君主无为思想发挥得更 彻底 , 而且与《人物志》中的君主形象 , 十分相 似 : 今使人君视如离娄 , 聪如师旷 , 御如王良 , 射 如夷男 。 书如史箱 , 计如隶首 , 走如胭马 , 力折门 键 , 有此六者 , 可谓善于有司之职矣 , 何益于治乎飞 无此六者 , 可谓乏于有司之职 , 何增于乱乎[ ( 《中论 · 务本 》) 魏明帝时期 , 儒法道融合的历史条件趋于成 熟 。 就曹锹本人的倾向而言 , 他是力图强化 儒家教化的作用 。 在其执政期间 , 频频下达 尊祟儒学的诏书 ,“尊儒 贵学 , 王教之本也 。” ( ( (三国志 · 明帝纪》)同时 , 他又 “ 特留意于法 理 ” (《三国志 · 明帝纪》注) 。 他在位时 , 是曹 魏立法活动的高峰期 , 但他又模仿《老子》的 语言 , 表示反对严刑峻法 , 祟尚淳朴之风 :“ 法 令滋章 , 犯者弥多 , 刑罚愈重 , 而奸不可止 。” ( ( (三国志 , 明帝纪》)当然 , 魏明帝本人并不 想当一个无为的皇帝 , 在他执政时期 , 大权 也没有旁落 。 但是随着士族势力的增长 , 社 会上要求君主无为的呼声越来越高 , 并且部 分地影响到了政治实践 。 例如 :“ (明帝)车驾 尝卒至尚书 门 , 矫跪间帝日 : ‘陛下欲何 之? ’ 帝日 :‘欲 案行文书耳 。’ 矫日 :‘此 自臣 职务 , 非陛下所宜临也 。 若臣不称其职 , 则请默退 , 陛下宜还 。’ 帝惭 , 回车而反 。 ” (《三国志 · 陈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2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0 11:03 , Processed in 0.74772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