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曹魏五铢考述
(0 次评价)3728 人阅读0 次下载
丈物 · 1998年第4期 整的钱文和光滑的边缘 , 多数磨边钱仍保留 极细的周郭 , 即使把周郭全部磨去 , 也一般不 伤及钱面文字 。 东汉光武帝恢复西汉钱制以 后 , 磨边钱一度消失 。 东汉中叶以后 , 币制渐 坏 , 杂钱纷出 。 到植帝(1 4 7一16 7 年)以后 , 剪 边钱大量出现 。 经过剪边以后的五株钱 , 多数 伤及钱文 , 造成钱文残缺 , 同时钱的边缘也多 带棱 角 , 不再保持原来的光滑外缘 。 东汉末 年 , 又出现了对文钱和维环钱 , 直接把原来的 五株钱从中间凿开 , 外圈称蜒环钱 , 内圈因为 只残留一半钱文 , 所以称作对文钱 , 实际是把 一枚钱分作两枚 钱使用 。继 而又出现了专门 浇铸的铸剪边钱和铸对文钱 。 劣币驱逐良币 , 一时间 , 钱文残缺的劣质钱币充斥市场 。 灵帝 中平三年( 18 6 年)曾经铸造过比较标准的四 出五株钱(图六) , 因钱背铸四道斜文 , 被传言 是大不吉利的事情 。 这种钱币混乱的情况从 东汉末年起 , 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 。 曹魏五 株钱的铸行 , 正是面对着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 由此可见 , 曹魏五株钱的钱体制作 , 只是在剪 边五株 , 对文五株钱的基础上 , 略加修饰和规 范 , 这便是外郭侵压钱文的来由 , 也正是曹魏 五株在制作上反映出来的时代特征之一 。 曹魏五株的特征之二是 : 铸工粗糙 , 不修 边幅 , 外缘多毛刺 。 经济萧条 , 原材料旺 乏 , 加之社 会不安 定 , 制度不健全 , 是造成钱币质量低下 , 铸工 粗糙 的直接原因 , 这是乱世铸钱存在的一种 普遍现象 。 除了这些共性的因素之外 , 曹魏五 株钱铸成以后 , 边缘不作修整 , 不加锉磨 , 同 样可以从钱 币沿革的历史上找到原因 。 我国早期的铸币都是不修边幅的 , 大凡 铸币都带有毛刺 。 这是早期铸币的特点 。 西汉 武帝时期 , 对铸币进行改革 , 统一铸行以后的 五株钱 , 不仅铸有周郭 , 而且周郭必须经过锉 磨加工 , 净边赤侧 , 方可发行流通 , 这是我国 铸币史上的一大进步 。 武帝时期制订的这一 制度 , 终两汉之世 , 没有改变 。 但是 , 东汉末年以后 , 剪边钱 , 对文钱泛 滥成灾 , 民间实际流通的钱币已经谈不上净 边赤侧的问题 。 董卓铸钱质量更差 , 《三国志 · 魏书》卷六记述董卓铸钱 :“悉椎 破铜人 , 钟 虚 , 及坏五株钱 。 更铸为小钱 , 大五分 , 无文 章 , 肉好无轮郭 , 不磨铺 。” 民间长年使用劣质 钱币 , 已经习 以为常 。 曹魏五株正是在这样的 社会基础上铸造发行的 ,“ 不磨键 ” 的陋习在 曹魏五株的钱体制作上保留下来 , 也正是它 所处时代气息的一个反映 。 所以有人说 , 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铸 币史上一个倒退的 时期 。 曹魏五株的特征之三是 : 内穿偏大 , 钱体 轻薄 。 铸 币减重是社会经济萧条时期容易出 现的一种普遍现象 。 东汉末年以后 , 剪边钱的 钱经大约在 2 . 1厘米左右 , 钱重不足 2 克 ; 对 文钱的钱径一般不 足 2厘米 , 钱重 1 . 5 克左 右 ; 董卓小钱则减重更甚 , 钱重远 不及 1 克 。 餐 澎 豁 晕回臀 日四 曹魏五株 l 、 2 . 马鞍山 朱然墓出土 3 、 4 . 南昌高 荣墓出土 (原大) 缈悬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2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0 15:26 , Processed in 0.62342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