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曹魏给客制度的形成与民屯制度的破坏
(0 次评价)3247 人阅读0 次下载
客户来作为赏品 了 。 当然 , 从两晋以及后代的荫户制度来看 , 官员们的合法荫户并不一定由 国家踢给 , 而往往是从他们原有的依附农民中由国家承认若干户为合法荫户 (这要办理 “注 家籍 ” 手续) , 但我认为 , 曹魏时公卿官员的屯田客 , 大多数是由国家授给的 。 第三 , 尽管两汉以来有权势的大地主的佃客多不向国家服役纳税 , 但两汉政府在法令上 从来不承认这种特权 。 曹操继承了这种集权政策 , 更公开宣称 “无 令强 民有所隐藏而弱 民兼 斌 ”, 对敢于打击包庇佃客不向国家服役纳税的豪强的地方官 , 曹操都予以重 用和表扬 , 他本人也带头缴户调 , 这都说明曹操对世家豪族免役免税的经济特权是不承认的 。 但给客制 度推行以后 , 曹魏政权把大批屯田客赐给各级官员 , 由于这些屯田客原来就只向国家缴地租 而免除自耕农负担的赋税力役 , 所以当他们成为私人佃客后 , 也就 只向其主人缴租而不向国 家服役纳税 , 他们成了官贵的合法荫户 。 从 “ 自后小人惮役 , 多乐为之 ” 来看 , 似乎被赐给 官贵的屯田客只能免役而不能免税 , 但我认为也应该包括免税 , 因为当屯田客成为私人佃客 ,后, 如果剥削加重—增加了国家的赋税剥削 , 他们是决不会 “ 多乐为之 ” 的 。 曹魏给客制度形成后 , 它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 的 。 促使民屯制度趋于破坏 即其中之 一 。 很明显 , 由于曹魏推行给客制度用来进行赏赐的土地 、 耕牛和劳动人手大 多属于民屯系 统 , 这样伴随着给客制度的推行 , 民屯的规模便必然越来越缩小 。 更 重要 的 , 由于推行给客 制度为民屯的破坏开了先河 , 因此就使那时 的大官豪贵敢于公开地或隐蔽地来侵夺屯田土地 和 民屯上的劳动人手 , 受剥削越来越重的屯田客也纷纷逃亡 。 先说侵夺屯田土地 。 曹魏时 期尽管获得土地并不难 , 但 由干用 来 屯田的 土地多属 于肥沃 的水浇田 , 所以它还是成为世族豪强凯靓的对象 。 《三 国志》卷九《曹真传附子 爽传》称 : 何 . 晏等专政 , 共分割洛阳 、 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 , 及坏汤沐地以为产业 。 ” 何晏 属曹爽 党羽 , 他们一伙专断朝政是在正始年间 , 故其分割民屯官府的桑田亦在此 时 。 史书仅说何晏 等分割典农部桑田 , 并没有说他们侵夺桑田上的屯田客 , 这些劳动者跑到哪里去了?我想 , 曹魏推行给客制度以后 , 大量屯田客赏赐给官贵 , 何晏等分割的桑田或许是这些被赏赐 的 屯 田客所遗留下来的土地吧 。 到西晋初年 , 大官豪贵侵夺民屯土地的风气愈演愈烈 。 泰始三年 (267年)初 , 司隶校 尉李慈上书奏 : “ 故立进令刘友 、 前尚书山涛 、 中山王砧 、 故尚 书仆射武陕各占官三 更稻 田 , 尽 , 又奏. “骑 都尉刘尚为尚书令裴秀占官稻田 ” 。 按 , 山涛为尚书 、 武 陵为尚书仆 射都是泰始二年 , 而这年的十二月西 晋才下令全部废除民屯 , 所以他们侵占的官田应是民屯 土地 。 司马炎对此下诏说 : “按此 事皆是 (刘) 友所作 , 侵剥 百姓 , 以缪惑朝士 ” 。 民屯 废止后 , 原电田官府的土地 , 大概一律归被免为民的屯田客耕种 , 所以司马 炎才说刘友强占 官田是 “侵剥 百姓” 。 这也说明西 晋初年许多官员 侵占的官田是民屯土地 。 再说侵夺屯田上的劳动人手 。 正始中 , 陈泰为并州刺史 ,“京 邑贵人多寄宝货 , 因泰市 奴牌 ” 色 。 洛阳豪贵不远千里托陈泰在并州买胡人作奴婶 , 说明 在内地劳动 人手是极度紧张 的 。 给客制度形成以后 , 进一步刺激了封建依附关 系的发展 , 当时不管有没有荫庇权的大 族 , 为了填补其庄园劳动人手的不足 , 到处都在招募佃客 , 其中包括引诱 国家的屯田客使之 为私家佃客 。 所谓 “小人 惮役 , 多乐为之 , 贵势之 门动有百数 ”,“小人” 当然包括 自耕 农 , 再从 “ 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 、 客户 ” 来推敲 ,“小 人” 里面也显然包 括 屯田客 , “ 多乐 为之 ”, 说明此 类 “小人” 纷纷向私家庄园逃 避 ; “ 贵势之 门 ”, 当指官贵和不 作官的豪 从旁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7-12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5-10 11:12 , Processed in 0.99375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